網(wǎng)站導(dǎo)航
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fēng)俗習(xí)慣
1.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馓等。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雜糧置于壇中密封,少則半年,多則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jié)為竿,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shè)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后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2.戲曲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儺戲是舊時迎神賽會、驅(qū)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又稱地戲、儺堂戲、儺愿戲、還儺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許下愿心,愿心已了就由巫師代事主家向神還愿。演出時以三五人頭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眾人合之,隨著鑼鼓的伴奏且唱且跳,雖動作呆板但不失風(fēng)趣詼諧,歌腔單調(diào)卻也詞粗理正。土家族的儺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3.戲曲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儺戲是舊時迎神賽會、驅(qū)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又稱地戲、儺堂戲、儺愿戲、還儺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許下愿心,愿心已了就由巫師代事主家向神還愿。演出時以三五人頭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眾人合之,隨著鑼鼓的伴奏且唱且跳,雖動作呆板但不失風(fēng)趣詼諧,歌腔單調(diào)卻也詞粗理正。土家族的儺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4.工藝
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有染織、編織、刺繡、雕刻、繪畫、剪紙等,尤以“西蘭卡普”最為典型。土家族婦女善紡細布,自織自染的“土布”、“土錦”經(jīng)久耐用,編織的“土花鋪蓋”,土家語稱“西蘭卡普”,以深色錦線為經(jīng)線,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西蘭卡普織工精巧,色彩絢麗,圖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卍”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三是文字圖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奪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5.服飾
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松。傳統(tǒng)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女裝上衣矮領(lǐng)右衽,領(lǐng)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后改為褲腳上鑲?cè)龡l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jié)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發(fā)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后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lǐng)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已經(jīng)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jié)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tǒng)服飾。
五十六個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