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提起唐代詩人孟浩然,他的田園山水詩堪稱唐詩中的絕品,一首《春曉》渾然天成,深得大自然的情趣。孟浩然的詩歌平易淺顯,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是平平淡淡,到了不惑之年,依然在猶豫徘徊之中,不知道身歸何處。
年過四十,人生已進入了秋季,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有人已經(jīng)功成名就,但也有人不甘于繼續(xù)平淡,還想在人生和事業(yè)上再拼搏一把。年過四十畢竟不同于二三十歲,如何保持人生的激情,選擇怎樣的人生,這是一種情懷,這也是現(xiàn)代80后的困惑。
孟浩然出生于襄陽城一個薄有家底的書香門第,自小讀書練劍,吟詩作賦,20歲那年詩歌作品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曾想通過引薦走上仕途,但未能如愿。后來參加科舉考試也是一無所獲,這對于有忠君報國理想的文人而言,打擊是致命的。
孟浩然是一位詩人,詩人喜歡用詩歌來記錄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用詩意來表達個人的情懷。在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那年已年近不惑,科考失利后,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作者:孟浩然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strong>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這首詩的題目表明這是一首寄贈詩,秦中指的是寫詩時作者還在長安,感秋既有對當時秋季的感懷,也有對人生的感慨,而遠上人,是某個跳出塵世的隱逸者。
詩的首聯(lián)說出了孟浩然內(nèi)心本初的志向,他向往“一丘”的隱逸生活,這是直抒胸臆的心愿表達,而不是無奈之舉。在唐代,的確有不少詩人向往隱逸的生活,他們厭倦了世俗的蠅營狗茍,而醉情于山水之間,這種想法是受陶淵明隱逸思想的影響。
然而隱逸生活聽起來令人向往,但其中的困苦常人無法想象。為了生存,有些文人開墾農(nóng)田生活,有些文人寄存在寺院廟宇生活,甚至有人淪落為乞丐,只有少數(shù)詩人如王維等,依靠家產(chǎn)家底可以逍遙自在,而孟浩然卻沒有這個條件,這條路走不通。
詩的額聯(lián)和頸聯(lián)透露出作者的生存已陷入困頓。北土指的是作者從襄陽北上京都長安通過科舉考試求官。古代文人大都有科舉入仕的愿望,但也有不少文人抱著靈活的思想,如果政通人和,他們就出世為官;而遇到時局動蕩,他們就選擇隱逸生活。
孟浩然處于開元盛世時代,不僅是為了個人的理想,也為了現(xiàn)實的生活,他有愿望入朝為官為國為民效力。以他的才能,金榜題名完全不在話下,然而因為一句“不才明主棄”惹怒了唐玄宗,也徹底斷送了他入朝為官的前途,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令人扼腕嘆息。
在唐代,一旦入朝為官,就算是體制內(nèi)的人了,薪金俸祿相當可觀。然而孟浩然名落孫山了,旅居他鄉(xiāng)加上身上的盤纏消耗殆盡,他陷入了人生的困境之中。這就像現(xiàn)代外出打工的中年人,找不到工作,身上有沒有錢,想回家不甘心,不回家又走投無路。
寫這首詩時已近深秋。傍晚時分,深秋的涼風已有刺骨的寒意,作者正當壯年,但又迫近不惑之年,前途茫茫,人生之路在何方?作者這時候聽到了寒蟬的鳴叫,聽蟬鳴容易引起人們悲秋之感,此情此景,作者哀愁悲苦無以言表,感情真摯,動人心魄。
人生苦短,而到了不惑之年,其實很多人依然有難以釋懷的困惑。就像孟浩然,人生已由壯年開始邁向暮年,但前途茫茫,不知情歸何處。所幸孟浩然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這首五言古詩向我們傳遞了唐代詩人的情懷,對現(xiàn)代的80后而言,應該深有感觸。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