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為什么學習行書大家把《蘭亭序》作為自己的臨摹范本呢?
我們要想學好行書,首先要選好范本。歷史上,在行書上有造詣的書法家很多,但是能被后世奉為正源的不多。王羲之就是那眾多行書大家里面出類拔萃者,素有“書圣”之稱譽。他是書法界少有的“奇才”。各種書體都擅長,尤其擅長行書。而他行書作品當中,最為出名的首推《蘭亭序》。所以,很多練習行書的書者喜歡選擇《蘭亭序》作為自己的臨摹范本。
那么,王羲之的行書有哪些特點和氣勢呢?
第一點:王羲之的行書有“中庸平和”的特點。他的行書字體,筆法方圓兼具,不肥不瘦,剛?cè)嵯酀?,動中寓靜,疏密相宜,欹正適中,骨肉飽滿。王羲之能把行書的筆畫和結(jié)體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筆畫既不張揚夸張,也不羞澀內(nèi)斂,結(jié)體布局張弛有度。唐太宗李世民曾這樣評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p>
第二點:王羲之的行書有視覺沖擊力。學書法的都知道,好的書法作品,只要一鋪開,放眼望去,筆畫結(jié)體的精妙,瞬間噴發(fā)。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就是這一類。神奇而又變化莫測,規(guī)矩中見顫變。字體的書寫筆畫富于變化,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他的書體把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精妙結(jié)合起來。
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作《書斷》中贊譽:“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注:逸少,乃王羲之的字號)第一?!薄短m亭序》這部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行書作品,全文28行,共有327個字,都是王羲之一氣寫成,其中有21個“之”字,寫法各有不同,但是又神似而不脫俗。這就是王羲之的高明之處,也給后來那些臨摹假冒贗品埋下了“鋒尖”,難以企及。
第三點:王羲之的行書風骨高雅,出類拔萃。從《蘭亭序》作品可以看出,全篇字體剛?cè)嵯酀?,氣勢蒼遒,風骨兼具,飄逸中有勁健。其章法中的字體排序,如大雁之陣勢,錢塘之浪潮,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生機靈動,顧盼有情。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曾令虞世南廣收流散于民間的王羲之作品,但是因為皇帝重金搜尋,所以不免有贗品,但都被虞世南識別出真?zhèn)?,也足見虞世南對書法的研究水平?/p>
如何寫好行書呢,準備好了嗎
那么,我們臨摹王羲之的行書,要知道哪些書寫技巧呢?
其一,要學會寫行書時,以點帶筆畫或部首,以線帶點,順應(yīng)筆勢。如書寫“視”和“繼”字時,視字的“礻”中的“丶”與“丿”連成了提畫,而繼字的“米”上面兩點和下面的撇捺也寫成了連筆,要注意它們的寫法變化。
王羲之行書字體“視、繼”字
其二,寫行書結(jié)構(gòu)的時候,要重心平衡,欹正有度,點畫呼應(yīng)。左右相背之字,互相要顧盼依偎,切忌互不相干,如下圖的“後”字。左右相同的字,或左小右大,或左低右高,力求變化。
王羲之行書“後、得”字
其三,上密下疏的字,疏處要寫的勁健,左密右疏的字,右面的部分要寫得舒展。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學習行書大家把《蘭亭序》作為自己的臨摹范本呢?”相關(guān)的文章
《蘭亭序》摹本這么多,唯獨他的被稱為最像王羲之真跡
重溫經(jīng)典,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欣賞,馮承素摹本,《蘭亭序》摹本這么多,為何馮承素的這么受歡迎?原因在這。
王羲之《蘭亭序》書寫于永和九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和朋友在紹興蘭亭這個地方聚會,期間飲酒賦詩,王羲之和朋友們將會上寫的詩歌編輯在一起,形成了一本詩集《蘭亭集》,大家一致推舉王羲之給詩集寫一篇序文,于是趁著酒勁,王羲之一口氣寫下了這幅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蘭亭序》這篇文章我們中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這是一篇文、書俱佳的作品,“酒”也給這幅作品帶來了靈氣,出現(xiàn)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達到了“人書合一”的境界,據(jù)說王羲之第二天想要重新謄寫一遍,卻怎么也寫不出這種感覺了。
雖然這幅作品上面有很多的涂抹,但依然阻擋不了他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經(jīng)典,別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行書這種書體成熟的標志,甚至稱為書法的“代言人”。
據(jù)說王羲之《蘭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自己的陵墓,也有人說不是,反正唐代以后便從江湖上消失了,我們今天重溫經(jīng)典,學習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得不提唐代書法家馮承素,他的《蘭亭序》摹本,被稱為最像王羲之《蘭亭序》的《蘭亭序》。
馮承素的這個摹本,采用的雙鉤填墨法,就是先用一張半透明的紙覆蓋在原作上,然后用很細的勾線筆把字的外輪廓畫出來,然后再往輪廓里填寫墨汁,這個方法就相當于今天的復印技術(shù),肯定可以和原作很像,但馮承素的摹本還要更特別。
很多時候,這樣的事情都是由工匠做的,能夠把作品的形狀摹寫像,馮承素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既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yè)“勾摹師”,又是一名大書法家,對王羲之書法有著深入的了解,稱得上是心追手摹,才把《蘭亭序》摹寫得這么惟妙惟肖?!短m亭序》摹本這么多,包括褚遂良摹本、虞世南摹本等等,為何馮承素的這么受歡迎?原因就在這。
所以,作為一個書法初學者,如果想要了解和學習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最好還是從馮承素摹本開始,形神必備,學書必臨。
查看詳情>>與“《蘭亭序》摹本這么多,唯獨他的被稱為最像王羲之真跡”相關(guān)的文章
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風格與蘭亭序懸殊,被日本天皇收藏
王羲之,站在中國書法史頂峰的人物,《蘭亭序》更是頂峰之作,是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短m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所作,內(nèi)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會聚蘭亭的之事,內(nèi)容共計327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
最讓人驚嘆的是,全文20多個“之”中,寫法竟然無一相同。然而,《蘭亭序》真跡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謎。關(guān)于《蘭亭序》下落有兩個說法,一是被李世民帶到了昭陵里,可溫韜盜掘昭陵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二是目前還埋在武則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喪亂貼》流傳有序,是鑒真東渡帶到日本的,被公認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秵蕘y帖》8行62字,筆法精妙,結(jié)體多欹側(cè)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仔細觀賞,發(fā)現(xiàn)其字體與《蘭亭序》的流暢與渾然一體不同。
在日本人看來,《喪亂貼》是至高無上的國寶,他們高度稱贊:此帖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系用雙鉤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極’右側(cè),有‘僧權(quán)’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喪亂貼》被帶到日本時,被圣武天皇收藏。當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將《喪亂貼》送給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不過,短短20年后,《喪亂貼》被歸還,后藏于宮內(nèi)廳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喪亂貼》曾于2006年回到中國,當年3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書法作品尚無一件真跡存世,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為摹本 。王羲之的真跡已無存世,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極愛王羲之書法,把天下民間所藏都收到宮中,死后帶入墳墓陪葬?,F(xiàn)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雙鉤描摹出來的。元明以來唐朝的摹本就被當成珍品看待。
查看詳情>>與“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風格與蘭亭序懸殊,被日本天皇收藏”相關(guān)的文章
王羲之書法《蘭亭序》經(jīng)歷了歷史的浪潮,對現(xiàn)代有何教育價值?
當提到書法,無論如何是繞不開一個人的,他就是王羲之。
《蘭亭序》的創(chuàng)作是偶然為之,在蘭亭雅集王羲之和其他的朋友一起飲酒賦詩,大家推選王羲之為大家作的詩集做序,微醺的王羲之即興創(chuàng)作,后來這個序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蘭亭序》。
魏晉時期是書法的一個重要的變革期,而王羲之的書法在眾多書法作品中更是與眾不同。
縱觀歷史的浪潮,王羲之的偉大,和唐太宗李世民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
據(jù)史料記載,李世民曾下詔書,賞賜能夠搜集到王羲之真跡的人?!稊洝分杏涊d,李世民當時收集了王羲之的墨跡約3000多幅?!稌x祠銘》就是臨摹王羲之他最滿意的作品,從圖中這臨摹的相似度可見這位皇帝有多么崇拜王羲之。
據(jù)史料記載,他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愛不釋手,經(jīng)常拿出來欣賞,還專門讓一些人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并作為獎賞發(fā)放給文官
但如果你認為王羲之只是書法大師的話,那你就低估了王羲之在書法上的貢獻。他為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的貢獻遠遠大于他對書法處理上的貢獻。
書法,作為一種表達形式,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獨特的藝術(shù)。
書法是什么?它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提到書法,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漢字,那一點一線的勾勒,變化萬千,也形成了書法藝術(shù)的精髓。
中國的漢字由線條構(gòu)成,不同的形態(tài)讓書法藝術(shù)顯得更為多樣,而書法家則是把想要表達的心情和感受通過漢字中的線條展示出來。
客觀來說,書法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包括文字本身以及書法家賦予的情感。好的作品一定會帶有自己個人的特色,文人們用不同的篆、隸、楷、草、行等字體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向世人展示自己對藝術(shù)的理解。
書法藝術(shù)的文化傳承
書法承載著歷史與文化,蘊含著獨特的審美情懷。書法藝術(shù)是一種力量,智慧和思想的結(jié)合。
它用漢字中筆劃(點、橫、撇、豎、鉤等)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
書法藝術(shù)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從古至今,漢字的演變和書法家們對漢字處理的精妙讓書法這門藝術(shù)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僅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書法鑒賞資料,書法藝術(shù)本身還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
作為中國人,我們多多的弘揚傳統(tǒng)書法文化,讓其教育價值最大化。
查看詳情>>與“王羲之書法《蘭亭序》經(jīng)歷了歷史的浪潮,對現(xiàn)代有何教育價值?”相關(guān)的文章
《蘭亭序》真跡真的讓李世民帶入棺材了嗎?其下落有以下兩種可能
中華歷史,在五千多年的漫長時光中,留下了無數(shù)令人為之著迷的千古疑案。其中,“書圣”王羲之神作《蘭亭集序》的下落,就讓人頭疼了上千年,許多人為此爭論不休,但是至今都沒有定論。
那么,這一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絕世珍品,究竟在何處呢?
《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其之所以在眾多神作中脫穎而出,是因為這一作品由王羲之醉酒后所作。那種揮毫時的灑脫飄逸,,結(jié)合他信手拈來的《蘭亭序》美文,讓這部作品成為神品。就連王羲之清醒之后都連呼神奇,卻再也沒能再現(xiàn)這樣的神韻。
不過,《蘭亭集序》出世后,因為與王羲之大多數(shù)的作品風格不同,其實并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直到的出現(xiàn)。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文武全才,他非常崇拜王羲之,為此親自為他撰寫了傳記。李世民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為了得到這部神作,他搜尋了很多年,才終于用計從辯才那兒得到。自此,他對《蘭亭集序》視若,不時就要欣賞一番。
李世民在臨終之時,還惦記著《蘭亭集序》,特地交待兒子李治,在他死后把《蘭亭集序》放在他的枕下,陪伴在他身邊。按理說,孝順的李治一定會遵照父親的囑托,將《蘭亭集序》放入昭陵。然而,事情卻沒有這么簡單,以至于讓它的下落成為謎案。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坐鎮(zhèn)陜西。此人極為貪婪,為了滿足一己私欲,他居然打起了埋葬有無數(shù)財寶的皇陵的主意。七年時間里,溫韜指使手下盜了17座唐朝皇陵,只有李治與合葬的乾陵因為無法找到入口,時有神奇事件發(fā)生而幸免于難。
溫韜除了愛好財寶,還有一個癖好,就是每盜完一個皇陵,他都會將獲得的寶物登記造冊,一一記錄下來,并且公布于天下。奇怪的是,在史書中寫著葬入昭陵的《蘭亭集序》,卻并沒有在其中。
溫韜不顧天下人的口誅筆伐,干出盜皇陵這種缺德的事情,膽子當然非常的大,所以他沒必要為此而撒謊。所以據(jù)此推測,《蘭亭集序》的下落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在昭陵的某個角落
對李世民來說,《蘭亭集序》太過珍貴,到了視若生命的地步,他想到過有人會覬覦他的陵墓,到時候《蘭亭集序》可能會遭到不測。為了更好地保護它,李世民可能交待李治,將它放入了昭陵中某一隱蔽的地方,這使得它僥幸逃過一劫,沒有被盜走。
不過,溫韜盜了那么多的皇陵,手法嫻熟,他當然知道《蘭亭集序》這種珍寶埋在昭陵,肯定會挖地三尺將它找出來,結(jié)果卻是一無所獲。因此,這種猜測可能性極小。
二、葬入乾陵
唐太宗晚年,武則天入宮,她是一位大才女,不排除李世民與她一起欣賞《蘭亭集序》,武則天后來對它也是難以割舍。因此,在李世民提出陪葬的要求時,武則天違背了他的意愿,將它保留了下來,最后與她葬入了乾陵。
這種推測目前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除了確實有很大可能之外,不愿這件絕世珍品消失于世間也是一大因素。畢竟,如果《蘭亭集序》在乾陵,我們還有盼頭,它總會有出世的一天,讓我們有機會一睹其風采。
以上就是《蘭亭集序》下落的兩大猜測,究竟如何那就見仁見智了。其實,歷史正是...
查看詳情>>與“《蘭亭序》真跡真的讓李世民帶入棺材了嗎?其下落有以下兩種可能”相關(guān)的文章
王羲之《蘭亭集序》:字句間剛?cè)岵瑔l(fā)生與死的考量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么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xiàn)書法大家的風范。
據(jù)說唐太宗拿到這篇書法珍品時愛不釋手,裝裱后即掛在床頭,每日觀賞,臨死前還讓這世上絕無僅有的王氏真跡隨他一起進了墳墓,至此《蘭亭集序》的墨寶失傳。
蘭亭集聚太多文人的回憶,王羲之揮筆寫下了上面這篇序記載當時聚會的情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jié),應(yīng)當是下水沐浴的祭祀日,王羲之與一大堆朋友和家人決定到會稽山的蘭亭沐浴山嵐,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
一行四十余人,其中包括當時極負盛名的孫綽和謝安等人,大家一邊說笑一邊即興賦詩,王羲之主動擔任了負責記載和整理詩的角色。蘭亭里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溝,山上流下的泉水匯聚在這里,溪水打旋之后又順著亭邊的小溝彎轉(zhuǎn)離去,形成了曲水的雅致景象。
王羲之命跟隨的仆人把他的鵝放到池塘里,一邊逗弄著愛鵝,一邊招呼眾人坐下。不知道何人出了個好主意,來到曲水的上游,把一個酒盞擱在荷葉上放入水中。帶著酒盞的荷葉順水而下,圍著蘭亭打轉(zhuǎn),在誰那里駐足,誰就要將酒杯拿起來賦詩一首,對不上來便要將杯中的酒喝掉。
這個主意既能讓大家喝到美酒,又能賦詩,絕妙有趣,所有的人都興致勃勃地參加進來天朗氣清,風和日麗,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huán)境中,即便耳邊沒有天籟之樂,能夠和好友們一起暢言無忌,舉杯高歌已是人生樂事一件,所求不多了。
王羲之拊掌微笑,感受著微醺的滋味,在喧鬧中生出了對生命意義的感嘆。人與人交往、周旋,大家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lián)]霍著生命。有的人喜歡在一室之內(nèi)談?wù)撟约旱谋ж?,有的人卻喜歡寄托外物,四處游歷、喝酒飲食,不羈于世道。雖然每個人的性格、行為都不盡相同,但遇到得意的事情就會忘乎所以,甚至把自己快要老了的事情都給忘了,好比眼前這群人,無論年紀大小,都玩得那么快樂。
可是,等到對已經(jīng)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或是因事物變化而心境發(fā)生變化時,感慨便會油然而生:以往令自己歡欣的事物已經(jīng)不再能夠鼓舞自己,退化為歷史的陳跡,而自身這時才如同從夢境中驀然醒來一樣,發(fā)現(xiàn)生命已經(jīng)快到盡頭。不知不覺,由新生轉(zhuǎn)瞬到了面臨死亡的一刻。死和生,是人生多么大的事情啊,如何能不為它痛心呢。
莫名的悲愴襲上王羲之心頭,想到每次看前人的文章里大談生死,總不免要唏噓一番,弄不明白個中道理,認為古人常把生死混為一談,把長壽和夭折等量,根本是荒謬的論斷??墒腔剡^頭來又一想,既然他是如此看前人,想必后人看到他在大談生死問題的詩詞之后,也一定會有和他相同的看法。
所以,他不再多想,盡力記下今天所有人在蘭亭里留下的詩篇。雖然亭里玩樂的眾人經(jīng)歷的事情各異,作風也迥然不同,但在同樣的情境下觸發(fā)的情懷,應(yīng)該相去不遠。那么,當后人看到了自己記錄的這些詩篇時,定會與...
查看詳情>>與“王羲之《蘭亭集序》:字句間剛?cè)岵?,啟發(fā)生與死的考量”相關(guān)的文章
王羲之在雪后初霽即興寫作的書法,造詣不在《蘭亭序》之下
說到王羲之大家并不陌生,他的書法被歷代書法家推崇不已,他也被尊稱為書圣。尤其是他所寫的《蘭亭序》筆法精湛,是行書的典范之作,很多書法家都臨摹過《蘭亭序》。其實王羲之的傳世書法并不是只有《蘭亭序》,他的另一幅書法只有二十八個字,也被后人稱為行書的范本。
這幅書法就是《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即興書寫的一封書札,也是王羲之的真實情感流露。描寫了大雪初晴的時候愉快的心情和對親人的問候,僅僅二十八個字,字字筆法精湛,整幅書法造詣不在《蘭亭序》之下。
這幅書法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被乾隆稱為稀世珍寶,乾隆皇帝對此帖愛不釋手,從這幅書法的引首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題字,對這幅書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乾隆皇帝在題記中寫道,對此帖臨摹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之多,所以這幅書法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是乾隆在此帖上題跋達到了數(shù)百字之多,每次欣賞此帖都有提拔一番,可見對此帖的重視。
在《王羲之外傳》中記載,王羲之擅長各種書體,筆法變化多端,而這幅書法也是王羲之最拿手的行書字體,恰恰能代表書圣的書法水平。從起筆到收筆再到運筆,筆畫的提按得當,轉(zhuǎn)折之處交代很清楚,整體書法給人一種圓潤流暢,干凈利落之感。
王羲之的書法是公認的,曾有人這樣評價王羲之的書法,說他的書法比顏真卿的更加遒勁,比虞世南的更具有神韻,比趙子昂的書法多了幾分典雅,比歐陽詢的書法更加精簡凝練。所以說王羲之被稱為書圣是當之無愧的,而《快雪時晴帖》就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寫出了大家風范。
這幅書法的高深之處不僅僅表現(xiàn)在形式上,通過書法中的文字可以了解王羲之的內(nèi)心世界,他觸景生情,即興揮灑,這樣的書法是具有生命力的,具有一種天然的美,而不是故意雕琢。其實從《蘭亭序》和《快雪時晴帖》這兩幅書法中都可以看出來,王羲之的書法都是真實的情感表達,賦予了書法的生命力和真實感,這種感覺并不是刻意為之所能達到的。
在書法的點畫之間體現(xiàn)了書法家喜怒哀樂的心情,書法也隨著感情的波動有所起伏,情感和筆下的書法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王羲之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這幅書法被視為傳世珍寶,實至名歸。
查看詳情>>與“王羲之在雪后初霽即興寫作的書法,造詣不在《蘭亭序》之下”相關(guān)的文章
假如《蘭亭序》非王羲之所寫 ,還會擁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嗎?
假如《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寫 ,會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嗎?
用簡單語言闡述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大家好,我是不二齋,有網(wǎng)友問我“假如《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寫 ,會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嗎?”我們今天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王羲之不是捧起來的
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質(zhì)疑,說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并沒有那么高明,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捧起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確實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稱王羲之的行書“盡善盡美”,甚至采用了坑蒙拐騙的方式得到了《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這個叫法也是從李世民這開始的,李世民死后,還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帶進了自己的墳墓。
但事實上,早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王羲之的書法就已經(jīng)很出名了,王羲之活著的時候,他的書法和文章就已經(jīng)聲名遠播,并不是靠別人捧起來的,山東臨沂瑯琊的王氏家族本來就是一個擅長書法的家族,王羲之的父親、伯父、妻子、堂兄弟、兒子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當時的書法是貴族的專屬,普通人是沒有閑情逸致練習書法的,全國書法的話語權(quán)都掌握在當時幾個大的家族手里,也就是說王羲之只要能夠在他自己的家族里出名,就是在全國的書法圈出名了。
所以, 王羲之真的不是靠捧起來的,而是靠著真才實學贏得當時書法圈子的認可,包括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是如此,他們都從王氏家族脫穎而出,被當世認可,被后人學習的。
假如《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寫
假如《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寫,那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其實這話已經(jīng)有人說過了,當代文學家、書法家 郭沫若就曾說過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假的,在王羲之那個年代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行書來,認為當時的行書還完全沒有成熟到《蘭亭序》這種程度。
但是王羲之寫出來了,所以他才厲害,開創(chuàng)了行書的全新局面,標志著行書的完全成熟,也因此被稱為“書圣”,成為祖師爺,這幅作品的水平實在太高了,同時還是一幅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新作品, 如果這幅作品被王氏家族的其它成員寫出來,估計也會轟動一時的,成為當時的文化名人,也會流傳后世,被后人所敬仰的,甚至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們都是貴族,能夠被上層文人所知道并傳播。
但是,如果《蘭亭序》是當時的一個普通文人或者百姓所寫,那估計當時就被扔進廢紙堆了,或者放在書桌上,有一天沒東西引爐子了,就給用了也未可知,一個普通人的一幅普通的作品誰又會留意呢?
你覺得假如《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寫 ,會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嗎?
查看詳情>>與“假如《蘭亭序》非王羲之所寫 ,還會擁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嗎?”相關(guān)的文章
《蘭亭序》消失在歷史長河,看看王羲之的真跡消失謎團
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神秘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說它千古流傳不能否認吧,這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是如今大伙最熟悉的,可想見過的人對它的評價有多高,否則咱們今天也不知道啊。說它神秘也不能否認,畢竟咱們只是聽過,它的身影已無法再尋找到。其實除了這篇書法作品,王羲之的所有真跡到今天已經(jīng)全部消失。
王羲之的作品!不懂書法的人也知道它們千金難求,為什么在歷史長河中,這樣的寶貝沒有被保存下來?它們是如何消失的?幾千年的時間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小編總結(jié)下來——物極必反。寶貝自然是被珍藏的,可惜愛得太深沉,反而對它們是傷害。
不像大多數(shù)名師,王羲之在世的時候,他的作品已經(jīng)是受到了萬人追捧,或許這也是對藝術(shù)家能力最大的贊賞吧。大量粉絲追捧收藏,人人都為有王羲之的作品收藏而驕傲,對于這些珍寶,這卻加速了它們的消失?;笢卮蠹也荒吧?,這位權(quán)臣的生平事跡令無數(shù)人為之唏噓不已。而桓溫的兒子桓玄緊隨其后,操縱朝政,謀權(quán)篡位,雖然還是失敗告終。今天的我們不好奇政治,桓玄和這些寶貝有什么關(guān)系呢?原來桓玄也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他收藏了偶像的許多作品,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靠搶來的。后來桓玄篡位失敗,被人一路追殺,既然要死了,他也不想便宜其他人,選擇將自己收藏的偶像的作品全部投江銷毀。這下好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遇到了第一個滑鐵盧,雖說這個時期他的作品最多,而消失的數(shù)量也是最多的。
桓玄在前,蕭衍在后。蕭衍比前者好一些,至少他是名副其實的皇帝。既然是皇帝,那就更有能力去保護這些真跡。而且這個時候,王羲之的作品已經(jīng)不多見,反倒是山寨的相當風靡。蕭衍確實很愛惜這些真跡,而且還將真跡都收集在一起。然而蕭衍靠譜,他的子孫們就不一定了。南梁覆滅,掌權(quán)者和桓玄想到一塊了,直接一把火燒掉了梁朝的圖書珍藏,這其中就包括了王羲之的作品。這是王羲之書法作品遇到的第二個滑鐵盧,事情的發(fā)展讓人無話可說,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態(tài)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時間依舊不停歇,來到了唐朝。此時此刻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數(shù)量大不如前,掌權(quán)者是想盡了辦法得到這些寶貝,重金酬謝,甚至還有坑蒙拐騙。《蘭亭集序》就在這個朝代先后出現(xiàn)了多個摹本,后人們才得以見到王羲之筆下的風采。唐太宗當然也很愛惜它們,根據(jù)歷史記載,他不僅細心收藏,還在每一張上面印下了“貞觀”的小印。這位奇葩的掌權(quán)者去世之前,還特意交代了自己的后人要將《蘭亭集序》放進自己的棺木中,這是《蘭亭集序》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的記載中,從此以后再無音訊。
估計唐太宗也沒想到,這樣萬無一失的方法還會出現(xiàn)紕漏——他忘記了盜墓賊。溫韜在盜墓上展現(xiàn)了自己的無處安放的狂熱,唐代陵墓都遭到了他的毒手,唐太宗的當然也沒有被放過。但是后人并沒有在他的“懺悔錄”中尋找到《蘭亭集序》的蹤影,從此以后,這篇佳作就此消失。在隨后的改朝換代中,王羲之為數(shù)不多的書法作品沒有挺過來,消失在歷史長河。
王羲之的真跡從此成為了“聽說...
查看詳情>>與“《蘭亭序》消失在歷史長河,看看王羲之的真跡消失謎團”相關(guān)的文章
王羲之及其《蘭亭序》與道教的不解之緣?寄托了才情與風度的追求和對道教的虔誠
從王羲之的《蘭亭序》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看,有一種出世的傾向。實際上,《蘭亭序》中的思想觀點確實與道教有關(guān),而且非常密切。道教的教義以及教規(guī)甚至對王氏整個家族的思想和行為都產(chǎn)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由于世界觀的作用,其在書法或者說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甚至對世界、人的看法都會以道教的觀點和認識的方法論來左右、影響其行為與藝術(shù)活動。這就是所謂的思想與意識的關(guān)系問題。
王羲之書法的其他名作如《快雪時睛帖》等,作品格調(diào)俊逸神妙,自然無拘,道趣盎然,具有一種沖和之美,這正是道教思想的書法藝術(shù)化的解讀。
一、王羲之書札作品的佐證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王羲之本論》中說:“王氏世事五斗米道?!倍谔蘸刖暗摹墩嬲a》中也說:“他與許先生(許邁)周旋,頗亦慕道。”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和專家學者的研究,王羲之包括王獻之對道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都是非常認真執(zhí)行的。
在《太平御覽》援引《太平經(jīng)》的話說:王右軍病,請杜恭。恭謂弟子說:右軍病差(瘥),何用吾?
據(jù)資料顯示,杜恭就是東晉非常著名的一位道士,并且對于東晉道教之所以復興,與這個人關(guān)系非常大。
王羲之有一件《玉潤帖》就是寫給道士的一封信。信中大意說:王獻之的小女兒玉潤病篤。王羲之非常自責: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致于此。民惟歸誠,待罪而已??梢砸娮C王羲之對道教的崇信程度。
關(guān)于王羲之對道教的虔誠,還有一件作品,更有力,就是王羲之在49歲那年作的《誓墓文》:
維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敬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閔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jié),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炙劳鰺o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謹以今日吉辰肆筵舍席,稽顙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貪冒茍進,是有無君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皦日。
二、王氏家族對道教虔誠的佐證
據(jù)《晉書》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jīng)》中甚至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向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于天臺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
《潛夫論》中也說:因氏王氏,其后子孫,世喜養(yǎng)性、神仙之術(shù)。
可見,從王羲之的祖上,到王羲之的時代,王氏一門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
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yǎng)的培植。
《世說新語》中記載: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yīng)首過。
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告訴他:不覺有余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據(jù)說,這里的“上章首過”,就是按照道家教規(guī),書寫上病人的姓名,述說服罪內(nèi)容,請道士禱告,并磕頭思過的一種儀式。
王子敬就是王獻之,他生了重病,不肯看醫(yī)生治療,卻去請五斗米道師前來作法事,親自書寫表章,上奏天神,...
查看詳情>>與“王羲之及其《蘭亭序》與道教的不解之緣?寄托了才情與風度的追求和對道教的虔誠”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