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未解之謎 一千余項未解之謎介紹

明朝小冰河時期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1、

明朝小冰河時期發(fā)生了什么?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小冰河時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大的一次自然災害,關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個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清小冰期還是一場神秘的天災,下面我們來詳細說一說這件事:

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氣溫出現(xiàn)了一次明顯的下降過程,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這長達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歷史上被稱為“小冰期”,中國的歷史學者常常稱之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時期,中國的氣溫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這在歷史文獻上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都知道,秦嶺—淮河一線是1月份0℃等溫線的最南界,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會結冰的,秦嶺—淮河一線也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位于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洞庭湖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結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長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結冰長達一個月的現(xiàn)象,而洞庭湖結冰最厚的地方達一尺,浙江一帶的河流冰層之厚,如履平地,這些極端的天氣都發(fā)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間。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農(nóng)歷十一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東“大雪數(shù)尺,人畜多凍死”,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東省有的地方又出現(xiàn)了極端天氣,農(nóng)歷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達一尺許,樹木都被折斷了,野外有大量的鳥獸因食物匱乏而餓死。

我們都知道,位于嶺南地區(qū)的廣州出現(xiàn)降雪天氣的現(xiàn)象十分罕見,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時間內,廣州的降雪頻率增高,有記錄可查的約為11次之多,如《南??h志》記載道: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農(nóng)歷十二月,廣州府南??h(今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兩天以后,冰雪才融化。

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農(nóng)歷十二月,廣州府多個地方出現(xiàn)了鵝毛大雪,從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導致從化縣“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當?shù)氐睦先硕颊f,這是從來沒有遇見過的現(xiàn)象。

氣溫下降,會出現(xiàn)連鎖反應,旱災、蝗災、瘟疫頻繁,而這些自然災害在明末清初之時似乎達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黃河流域幾乎年年都有旱災,如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旱,史書中有“赤地千里”的說法,崇禎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里,河南省出現(xiàn)了9次旱災,黃河為之斷流,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崇禎年間的旱災持續(xù)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并且有向長江流域蔓延的趨勢,河網(wǎng)密布,魚米之鄉(xiāng)的浙江省在明崇禎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現(xiàn)了連年的旱災。

連年的旱災,導致莊家欠收,以至于出現(xiàn)了人相食的慘劇,《德平縣志》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記載。

旱災之后,還出現(xiàn)了瘟疫,如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空”,這一年,山西省的太谷...

查看詳情>>
2

明朝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小冰河期

小冰河時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們除了關注到我們的自身利益之外,還會關注到一些氣候的變化,而據(jù)了解,人類將要進入一個小冰河時期,那么上一個小冰河時期是什么時候呢?明朝小冰河時期有多冷?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民間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上個小冰河時期是什么時候:明朝時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指中國明朝末期出現(xiàn)了極冷的氣候災害。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xiàn)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xiàn),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chǎn),由此引發(fā)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國外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閑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在中國古代,氣候異常常被歸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則以宗教審判作為手段,在歐洲1570年(明隆慶四年)至1580年(明萬歷八年),是糧食危機與迫害猶太人及獵巫活動最為猖獗的十年。同期的日本戰(zhàn)國則爆發(fā)大量民變,上杉謙信更12次于秋冬之際出兵關東搶糧。

明朝小冰河時期有多冷?

綜合當時南北方志的記載,明朝氣候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歷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后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達到災變的高峰。

而到了后世的清朝初年,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xiàn)了河面結冰的情形。當時的一位歷史學者談遷曾在著作中記載,1654(順治十一年)陽歷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歷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xiàn)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并出現(xiàn)牲畜凍死的現(xiàn)象。

明朝小冰河期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干旱,糧食大量減產(chǎn),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蕩和戰(zhàn)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zhàn)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得益于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chǎn)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而中外專家更指出,明朝滅亡后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


查看詳情>>
3、

明朝小冰河時期的影響有多大?情況怎么樣

小冰河時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

公元1627年,氣勢恢宏的紫禁城內,在一場隆重的登基儀式上,即將即位的朱由檢將年號改為“崇禎”,意為吉祥如意。然而,等待崇禎皇帝的并不是什么天下太平的盛世,而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噩夢。《漢南續(xù)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陜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

不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贏來了中國歷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間,持續(xù)了近500年的寒冷氣候,不但深深地折磨著朱由檢,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會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chǎn)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災民、災害的不斷增多,大量人口銳減。

中國在歷史上遵循的一直都是“以農(nóng)立國”,“民以食為天”便是來源于此。此外,中國的經(jīng)濟基礎也在農(nóng)業(yè),而農(nóng)業(yè)收成的好壞卻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熱量條件,一個是水分條件。水分條件不足導致干旱,熱量條件不足導致寒冷,二者同時不足,則會導致減產(chǎn)、歉收,甚至是絕收。

小冰河時期的中國,廣東下暴雪,錢塘江封凍,北方地區(qū)最低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度,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上文提到,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大旱幾乎連年不斷。到了后來,中國西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qū)也慘遭波及,大旱過后,蝗災也隨之而來,地面上的草木和樹葉幾乎全被蝗蟲吃光。

在饑餓的折磨下,百姓不但將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塞進肚子里,甚至還出現(xiàn)了“炊人骨以為薪,食人肉以為食”的慘狀。可以想象,千年難遇的小冰期給這個農(nóng)業(yè)帝國帶來了何種沉重的打擊。根據(jù)中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表明,在明朝小冰河期爆發(fā)之前,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歷過3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東漢末年到西晉是第二次;唐末到宋初是第三次。

以上3次小冰河期,造成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而明末第四次小冰河期卻只銳減一半。人口之所以會只銳減一半,多虧了從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chǎn)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怪不得專家說,明朝小冰河期造成的人口銳減,已經(jīng)算少的了。然而,霍金曾預測過第5次小冰河期的到來:氣溫從2020年開始降低,在2030至2040年左右到達高峰期,氣溫會降到數(shù)百年來歷史最低,冬季也會提前3個月到來。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