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修大運河是一己私欲還是為了百姓?解開隋煬帝修筑運河之謎
隋煬帝楊廣于仁壽四年(604)弒父自立。第二年,他便下令開鑿運河。整個工程前后共分四段進行:大業(yè)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蘇淮安;同年,又疏通擴大了山陽邗溝,這條寬四十步的運河的修成,僅用了半年時間;大業(yè)四年(608),開鑿了永濟渠,這條河流是通濟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黃河,北通涿郡;大業(yè)六年(610)又在長江以南開了一條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引江水穿過太湖流域,直達錢塘江邊的余杭(今浙江杭州)。整條大運河的開通,前后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它溝通了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長達千里。這樣巨大的工程,在古代科學技術并不很發(fā)達的情況下,是很難想像能夠快速完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隋煬帝要開鑿這條大運河? 多數人認為,隋煬帝開通運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游他向往已久的江都風光,附帶的目的是加強對不久前征服的東南地區(qū)的控制和轉輸該地富庶的物資以增強中央政權的力量。運河開通以后,首先就是供煬帝荒淫奢靡的巡游。持這種看法的人指出煬帝不但喜歡揚州這個雄藩大郡,而且嗜好揚州的春江花月。他的《春江花月夜》詩說:“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寫出了揚州臨江的秀麗風光。有人認為唐代詩人張若虛著名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響。煬帝另有《江都宮樂歌》、《泛龍舟》、《幸江都作》、《迷樓歌》等詩篇,都是他留戀江都、欣羨江都的作品。
持這種觀點者都比較強調隋煬帝一貫奢侈的生活作風。因為開鑿這條大運河動用了全國大量的勞動力,是當時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其間甚至出現(xiàn)男丁不夠,以婦女充數的現(xiàn)象。史書上也用“力竭轉輸,身填溝壑”這樣嚴重的詞語來形容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而且,運河開通之后,隋煬帝先后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一路上的窮奢極欲為許多民間小說和戲劇所津津樂道。
但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煬帝開河并不見得只是為了游幸江都。根據《隋書》記載,煬帝并不僅僅巡游過江都,還曾巡游過西北各地,到過突厥與吐谷渾邊境。這種巡游有玩的成分,但主要應是出于政治與軍事的考慮。難道他為了好玩就愿意到沙漠地里去走一遭?隋煬帝曾三下江都,但絕不是單純的去看瓊花,而是著眼于揚州所具有的重要經濟政治地位。認為煬帝開河僅是為了玩,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一些人認為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出于當時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需要,與楊廣個人貪圖享樂無關。他們指出,隋代開運河,煬帝并非首創(chuàng)。早在開皇四年(584),國家倉廩空虛,隋文帝希望在水旱之年,國家能有充足的糧食儲備。為了方便漕運,他在下令建造大量倉庫的同時,從潼關到長安,引渭水,開鑿了廣通渠。開皇七年(587),為了進一步擴大漕運,隋文帝又開鑿了山陽瀆。由此可見,國家當時的確需要開鑿運河,而隋煬帝開...
查看詳情>>與“修大運河是一己私欲還是為了百姓?解開隋煬帝修筑運河之謎”相關的文章
為什么要修京杭大運河?隋煬帝修大運河的意義是什么?
南北朝時期的華夏大地處于一個混亂割據、各國相互攻伐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臣弒君、子弒父發(fā)動政變的事件層出不窮,上演一部部宮廷政治大劇。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
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結束了紛亂的隋朝表面上雖然統(tǒng)一,但是長達數百年的分裂與混亂所導致的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分歧并沒有統(tǒng)一,暗流涌動。
當時的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被稱為五大門閥,這五大門閥大多有著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掌控者政治、文化、經濟的一大部分勢力,左右朝廷政局,稱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一大隱患。
此外,還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漢化后形成的門閥,包括獨孤閥、宇文閥、慕容閥以及宋閥。
隋帝楊姓,本身就是一個崛起于東漢的著名大姓——華陰楊氏。
看似已經統(tǒng)一了隋朝,卻處處掣肘與各大門閥,不得不相互妥協(xié),勉強達到了一個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局面。
而在經濟文化上,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分裂,使南北雙方各自形成了巨大的差異,尤其是南方在經過數百年的開發(fā)之后,已經成為了隋帝國的經濟中心,是全國的產糧中心。
定都于長安的隋朝,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進犯,在邊境地區(qū)駐守了大量的軍隊,所需要的軍糧單靠北方是難以支撐起來的,所以解決軍隊用糧,以及消除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形成的認同上的差異就成為了一個隋朝統(tǒng)治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弒父殺兄的瘋子
仁壽四年(604年),已經被立為皇太子的楊廣在仁壽宮發(fā)動政變,毒死了臥病在床的隋文帝楊堅,后又賜死了已經被貶的廢太子楊勇。
隋文帝作為一代雄主,結束中國長達數百年的戰(zhàn)爭與紛亂,最后卻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上,而以忠厚仁義的楊勇終究沒有敵的過被權利欲望所侵蝕的弟弟楊廣。
弒父殺兄的楊廣的終于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一個瘋子開始了他在維護帝國統(tǒng)治的天才之舉。
太混亂了,還是統(tǒng)一一下比較好
作為帝國統(tǒng)治者都喜歡統(tǒng)一,希望自己能夠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所以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而作為繼任者的楊廣也難以容忍南方與各大門閥游離于帝國的權利之外,盡管各大門閥已經屹立千年之久、底蘊之后深不可測,盡管南方隔著長江天塹、山高水遠。
一切都要為戰(zhàn)爭服務
前文說過,為了抵御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隋帝國在北方的邊境上駐守著大量的軍隊,光靠屯田是不能滿足軍隊所需的,所以如何將南方生產的糧食運到北方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瘋子的楊廣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者。
公元603年楊廣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
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楊廣又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今淮安市)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
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tǒng)。
再于公元610年開...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要修京杭大運河?隋煬帝修大運河的意義是什么?”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