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東晉

發(fā)布時間:2020-07-28
1

歷史上的鮮卑人在東晉達到最大規(guī)模,鮮卑族有哪些姓氏?

古代鮮卑族
鮮卑人
鮮卑族

在中國歷史上,鮮卑族曾有非常輝煌的歷史。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曾創(chuàng)下許多了不起的政權(quán)。例如北魏,立下非常輝煌的文化,僅是北魏石窟便是今人孜孜探尋的藝術(shù)寶庫。

還有多次復(fù)國的慕容氏鮮卑族,也是一段傳奇的歷史故事,后來還被寫進小說當(dāng)中,讓慕容氏燕國成為復(fù)國的代表。

但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以后,中國進入隋唐以后,鮮卑族就開始逐漸消失了。雖然隋唐時仍有不少王公大臣的血脈可以追述到鮮卑族,但是作為整體而言,鮮卑族已經(jīng)逐漸消融。而往上追述的話,鮮卑族的形態(tài)就比較原始。

鮮卑族真正開始大規(guī)模建國的歷史要追述到東晉,他們是在晉朝內(nèi)部經(jīng)歷八王之亂,各路諸侯王互相廝殺后,才進入中原,瓜分土地和人口。

在此之前,鮮卑族更像是一個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即便有一個強者可以勉強維系部落的統(tǒng)一,可是這個統(tǒng)一的紐帶非常脆弱,稍有變動,就可能立刻四分五裂。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鮮卑族在三國時期,曾經(jīng)有過一段統(tǒng)一階段。當(dāng)時鮮卑族頗為強大,從對魏國獻貢表示歸納,僅用十余年就成為魏國邊境的巨大隱患。

而這個強大的因素,部分來自鮮卑族的首領(lǐng)軻比能。他不僅本事強,有勇有謀,能為鮮卑族發(fā)展制定戰(zhàn)略,更重要的是軻比能可以團結(jié)鮮卑族。

可是,當(dāng)柯比能出問題,鮮卑族就成為一盤散沙。所以,當(dāng)諸葛亮鼓動鮮卑族共同進攻魏國時,魏國只需派人刺殺軻比能,就能解決整個鮮卑族的威脅。

這段歷史中鮮卑族有比較詳細(xì)的記載。但是,到漢朝的時候,人們對鮮卑族的了解就比較模糊。更多情況下,當(dāng)時居住在中原的史官只能憑著從塞外傳來的消息,記載鮮卑族的故事。關(guān)于鮮卑族的記載中,有這么一句話:“東胡,烏桓之先,后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痹谶@段話的描述中,東胡、烏桓、鮮卑、匈奴的關(guān)系,大概就是東胡所處的位置在鮮卑的東面,而在東胡以后,則是烏桓跟鮮卑。東胡是一個在周朝時期,就活躍在中國邊境的一個部落民族聯(lián)盟。

根據(jù)《晉書》記載,“東胡……控弦之士二十余萬?!卑凑?人一控弦計算,東胡當(dāng)時的人口,應(yīng)該也在上百萬。戰(zhàn)國時期,北方燕國崛起,他們率兵擊敗東胡,讓東胡被迫后撤一千多里,退到老哈河以北,燕國還就此修起長城。

而到秦漢時期,東胡勢力衰頹,身旁又崛起匈奴。起初匈奴對東胡百依百順,不斷發(fā)展勢力,一旦條件允許,就立刻揮師攻破東胡。

東胡亡,一部分人被匈奴掠走,一部分人留在故地,臣服匈奴,也就是烏桓。還有另一部分東胡人遷至遼東塞外,住在鮮卑山附近,也就是鮮卑族的起源。

因為這些鮮卑族中間還隔著烏桓,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跟漢朝中原之間并沒有直接接觸。直到霍去病把烏桓人遷到五郡塞外的時候,原本烏桓人居住的地方空了出來,鮮卑族才搬到烏桓人故地上,逐漸跟漢朝有接觸。

在《三國志.鮮卑傳》記載,漢順帝的時候“鮮卑三萬余落詣遼東降”,人數(shù)在六十萬左右。不過,鮮卑族雖然主體來自東胡,但仍有部分跟匈奴有關(guān)。

在后來鮮卑族的發(fā)展后,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分支,如拓跋氏、宇文氏、慕容氏、段部。通過這...

查看詳情>>
2

五胡十六國中這三個政權(quán)是由漢人建立的,你知道是哪三個嗎?

東晉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西晉末年,司馬氏諸王為爭奪皇權(quán),引發(fā)了“八王之亂”。邊境地區(qū)的眾多少數(shù)民族趁中原王朝戰(zhàn)亂之際大量內(nèi)遷其中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紛紛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歷史上稱為“五胡亂華”。五胡在北方建立的眾多割據(jù)政權(quán),后世稱為“五胡十六國”,其實在十六國中有三個政權(quán),并非少數(shù)民族所建立,他們是由漢族人士建立的,具體情況如下:

1.前涼(301年-376年)

前涼的建立者名叫張軌,此人是安定烏氏人,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聰明好學(xué),文雅端莊,憑借父祖恩蔭在西晉朝廷為官,與張華、杜預(yù)等名士關(guān)系甚好。張軌對時局非常清楚,他鑒于世多災(zāi)難,便暗自圖謀占據(jù)河西之地,并向朝廷上書請求擔(dān)任涼州刺史。

301年9月,西晉朝廷正式任命張軌為涼州刺史,此后西晉王朝無暇顧及涼州地區(qū),張軌則勸課農(nóng)桑、設(shè)立學(xué)校,擴建城池,開始割據(jù)統(tǒng)治。314年張軌病死,其子張寔襲位。317年,匈奴人劉曜攻破長安,將晉愍帝遷徙。張寔聞訊后,曾派兵東赴國難。320年張寔被殺,其弟張茂襲位,他改元永元,前涼徹底成為割據(jù)政權(quán)。

324年,張茂病死,張寔之子張駿繼位。345年,張駿自稱涼王,建都姑臧。張駿在位期間,擴張國土,統(tǒng)治范圍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346年,張駿去世,其第二子張重華繼位,此后前涼王室內(nèi)部發(fā)生內(nèi)斗,實力大為削弱, 354年,涼王張祚稱帝,改元和平。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派十三萬步騎兵大舉進攻,前涼末代皇帝張?zhí)戾a被迫出降,歷經(jīng)八代君王,割據(jù)七十六年的前涼政權(quán)滅亡。

2.北燕(407年-436年)

五胡十六國中有“四燕”,其中前燕、后燕、南燕都是由鮮卑慕容部建立,唯獨北燕是由漢人建立的。北燕的建立者是漢人馮跋。西晉末年,天下大亂,馮跋的父親馮安在西燕(不屬于十六國)擔(dān)任將軍。西燕滅亡后,馮跋一家東遷至和龍地區(qū)。

后燕皇帝慕容寶繼位時,馮跋被任命為中衛(wèi)將軍。407年,馮跋與二個弟地結(jié)謀,將后燕皇帝慕容熙襲殺,并立高云為主。409年,高云被近臣離班、桃仁殺死,馮跋平定禍亂,被推舉為天王(十六國中一些政權(quán)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天王)。

馮跋在位期間,廢黜苛政,頗有一番作為。430年馮跋死后,他的弟弟馮弘殺死太子馮翼,自立為帝。436年北魏大軍攻打北燕都城龍城。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東渡遼水,逃亡高句麗,立國28年的北燕滅亡。438年高句麗王將馮弘殺死。值得一提的是北魏著名的改革家馮太后就是馮弘的孫女。

3. 西涼(400年-421年)

十六國中共有前涼,后涼,北涼,南涼,西涼等“五涼”,其中前涼、西涼均為漢人建立,北涼由匈奴人建立,南涼由鮮卑人建立,后涼由氐人建立。西涼的建立者名叫李暠,隴西成紀(jì)人,自稱西漢將領(lǐng)李廣十六世孫。

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包括今甘肅西部及新疆哈密一小部分。西涼力量較弱,且經(jīng)常與北涼作戰(zhàn)。420年,沮渠蒙遜擊殺第二代涼王李歆,進占酒...

查看詳情>>
3、

東晉十六國的壽命都很短,后凉和南涼僅僅十八年

東晉
東晉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提起西晉王朝死亡以后——五胡十六國的這段歷史,預(yù)計許多人都有點抓狂?!拔搴边@五個少數(shù)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還好說,但這“十六國”的名字簡直不太好記,而且實際上其時還遠(yuǎn)不止有十六個國家,只是后人取其中實力比力強勁的十六個國家作為代表而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十六個國家的名字: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后凉、南涼、西涼、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仔細(xì)一看,其中帶“涼”的國家有5個,帶“燕”的國家有4個(實際上也有5個,因為西燕的實力比力弱沒有被算在內(nèi)),帶“秦”的國家有3個,帶“趙” 的國家有2個,其他的也就只剩下成漢和夏這兩個國家了。

所以說要搞清這段歷史的脈絡(luò),那就必須先相識前涼、后凉、南涼、西涼、北涼這五個國家的興亡。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帶“涼”的國家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他們的壽命都比力短,最長的五六十年(北涼64年),最短的才十幾年(后凉和南涼都是18年)。

那么問題來了,這五個帶“涼”的國家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又為什么會如此之快就“涼涼”了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其中最早建設(shè)的國家——前涼說起。話說西晉時期,漢人張軌(張姓為涼州大姓)被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6年西晉被前趙(也就是匈奴人劉淵建設(shè)的“漢趙”)死亡以后,張氏據(jù)守涼州,外貌上劃分向東晉和前趙稱臣,實際上卻逐步生長成為一個盤據(jù)政權(quán),史稱“前涼”。只惋惜前涼開國后便因為皇族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而迅速衰弱,在公元376年,前涼被實力強勁的“前秦”所攻滅。

這里順便提一下“前秦”這個國家,因為它不光滅了前涼,還一度完全統(tǒng)一北方地域和發(fā)兵西域(自東漢以后中原王朝再次攻占西域),甚至還差點在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中滅掉了東晉(公元383年,志在必得的前秦天子苻堅率八十萬雄師攻打東晉,效果被東晉謝安等人的八萬軍隊擊潰)。

正因為苻堅“淝水之戰(zhàn)”的失敗,導(dǎo)致北方地域重新陷入破裂,其它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紛紛擁兵自立——其中比力典型的是鮮卑族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建設(shè)“后燕”;北地長史慕容泓(鮮卑)建設(shè)“后燕”;羌人將領(lǐng)姚萇建設(shè)“后秦”;攻伐西域取告捷利——剛剛回軍涼州的漢人將領(lǐng)呂光建設(shè)“后凉”。

“后凉”建設(shè)沒多久,其開國君主呂光手下的禿發(fā)鮮卑族將領(lǐng)“禿發(fā)烏孤”擁兵自立,建設(shè)“南涼”;建康太守段業(yè)(后被匈奴沮渠部的沮渠蒙遜取代)自稱涼州牧,建設(shè)“北涼”。再厥后,這個“北涼”治下的安西將軍、敦煌太守李嵩又擁兵自立,建設(shè)“西涼”。

說到這里,這五個帶“涼”國家的“來龍”就都清楚了。后凉是在前涼死亡的基礎(chǔ)上建設(shè)的,北涼和南涼是在后凉的基礎(chǔ)上破裂出去的,而西涼則是在北涼的基礎(chǔ)上破裂出去的。

查看詳情>>
4、

五胡十六國中最強的是哪個政權(quán)?它是由誰建立的

東晉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指的是從西晉末年(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和匈奴人劉淵劃分建設(shè)“成漢”和“前趙”政權(quán)開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死亡“北涼”為止的這段時期,由匈奴、鮮卑、羯、羌和氐等民族在中原地域建設(shè)了十六個實力比力強勁的國家——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前秦、西秦、后秦、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

這段歷史上的大破裂雖然連續(xù)了一百多年,中原地域的政權(quán)猶如走馬觀花般更迭,但其中只有一個國家的領(lǐng)土和實力是最強的,而且沒有之一,那就是由氐族人苻健在公元351年建設(shè)的“前秦”政權(quán)。

我們應(yīng)該都聽說過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這即是前秦天子第三位天子苻堅在統(tǒng)一北方后,對東晉政權(quán)提倡的一場規(guī)模浩蕩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這險些和曹操當(dāng)年發(fā)動“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圖如出一轍。

有意思的是,“淝水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不僅戰(zhàn)略目的和戰(zhàn)爭規(guī)模比力相似,其了局也是相同的——均被南方政權(quán)以少勝多,而且戰(zhàn)爭的失敗都和南方將領(lǐng)的“詐降”有著莫大的關(guān)連(淝水之戰(zhàn)是朱序,赤壁之戰(zhàn)是黃蓋)。有所差別的是,最后曹操的勢力退回北方尚能自保,而苻堅的前秦則在三年之內(nèi)土崩瓦解,破裂成了八個大巨細(xì)小的國家,讓好不容易統(tǒng)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破裂狀態(tài)。

我們不妨先來相識一下“前秦”這個國家的歷史。

氐族首領(lǐng)苻洪曾先后擔(dān)任前趙和后趙(從前趙投降到后趙)的將軍,后趙天子石虎去世后,后趙政權(quán)也陷入內(nèi)亂?,苻洪于是乘隙自立。苻洪去世后,兒子苻健繼位,正式建設(shè)“前秦”政權(quán)。

由于苻健的兒子苻生在位時暴戾無凡人心盡失,效果被苻堅等人攻殺,“大秦天王”苻堅也由此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即位后的苻堅重用漢人王猛,接納“休養(yǎng)生息,增強生產(chǎn)”的國策讓前秦迅速變得強大起來,并先后滅掉前燕、前涼、前仇池、代國(北魏前身)等政權(quán)統(tǒng)一了北方。

不幸地是,苻堅雖然統(tǒng)一了北方地域的各少數(shù)民族,但由于他們之間積怨深重,而且苻堅用人不擇賢愚忠奸并蓄,導(dǎo)致許多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在黑暗生存實力積貯氣力,所以前秦政權(quán)內(nèi)部并不穩(wěn)定。然而,急功近利的苻堅不聽王猛等人的勸阻執(zhí)意南征,發(fā)動“淝水之戰(zhàn)”,意圖一統(tǒng)中華。

史載“淝水之戰(zhàn)”前,志在必得的苻堅號稱“有眾百萬,資杖如山”,“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但其實際戰(zhàn)斗力遠(yuǎn)不如東晉朝廷新組建的“北府兵”,以至于前秦前鋒受到強攻受挫后,百萬雄師瞬間兵敗如山倒,也引出了“草木皆兵”、“土崩瓦解”等著名典故。

“淝水之戰(zhàn)”失利后,苻堅僅率戰(zhàn)前十分之一的軍力回到北方,前秦國力大不如前。不久,苻堅被其手下羌族首領(lǐng)姚萇(后秦開國君主)所殺,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也乘隙紛紛自立,三年內(nèi)中原地域便冒出了八個國家,他們劃分是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后燕、西燕、北魏(北魏不屬于十六國之列)。

正所謂天下局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前秦被后秦所取代,而北魏又逐漸死亡其它幾個國家統(tǒng)一了北方,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南北朝時代。

查看詳情>>
5、

東晉十六國有多亂?百年間北方戰(zhàn)亂基本上沒有停歇

東晉
東晉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后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qū)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xué)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范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yuǎn)可達漠北及西域。

漢末三國時期胡人內(nèi)遷導(dǎo)致了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在五胡十六國諸國混戰(zhàn)期間,前秦苻堅一度統(tǒng)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于淝水之戰(zhàn)慘敗。其后各族于關(guān)東及空虛的關(guān)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部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后,經(jīng)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jīng)營,最后于439年統(tǒng)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五胡十六國時期代表北方(有時包括巴蜀,云南)在西晉滅亡到北魏統(tǒng)一華北期間的時期,當(dāng)時南方則為東晉時期?!拔搴睘樾倥?、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前涼、西涼等等)、高句麗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僅十六國,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權(quán)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

這十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qū)和四川地區(qū),共有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國。而在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冉魏、丁靈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漢人譙縱在蜀地所建的譙蜀、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權(quán),總計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quán)。上述政權(quán)中,后趙、前燕、前秦都曾占據(jù)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統(tǒng)一了北方,不過時間都很短暫。在這百年間,北方戰(zhàn)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八王之亂的爆發(fā),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xù)叛變。晉惠帝時期,益州內(nèi)亂,巴氐勢力擴大。大安(太安)二年(303年),李特為大將軍,大赦,改元為建初元年 。之后益州刺史羅尚擊殺巴氐領(lǐng)袖李特。其子李雄繼立后擊敗羅尚并于304年十月稱成都王,大赦改元,約法七章 [2] 。李雄于306年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

匈奴劉淵統(tǒng)領(lǐng)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jié)其為外援。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并州發(fā)兵支援。304年十月(也有記錄為十一月)他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tǒng),改晉永興元年為元熙元年,大赦天下 [3] 。308年劉淵稱帝并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后稱前趙。304年成漢與漢趙的建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八王之亂結(jié)束后,劉淵為了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掠奪洛陽,大將石...

查看詳情>>
6、

五胡十六國的歷史簡介,十六國指的哪些國家?

東晉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三國演義》開篇寫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也就活在明朝,有著2000來年的歷史“經(jīng)歷”,才敢這么寫,若在三國時期,他憑什么敢斷定天下“分久必合”?

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184年)開始,到司馬炎滅吳(280年),動蕩不安持續(xù)近百年,雖說其大半時間,仍掛著“漢”字旗,可天下早已不是那個高祖、光武帝的天下了。本以為亂了百年后,西晉天下會持續(xù)久一點,哪知道滅吳不過20年,天下又陷入戰(zhàn)火中(八王之亂)。

西晉八王之亂,前后持續(xù)十幾年,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司馬越真真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本已糜爛的西晉局勢,推入深淵。西晉的有生力量,損失在不斷內(nèi)耗中。“八王”之間的內(nèi)亂,給歸附于晉室的胡族可趁之機,也就有了五胡之亂與兩晉南北朝。

很多人對這一段歷史不熟悉,或者不愿意去熟悉,因為這是一段不亞于南宋的屈辱史。只有當(dāng)我們正視歷史,才能吸取教訓(xùn),不讓曾經(jīng)的悲劇,再次上演。當(dāng)然,這一段歷史時間混亂、人物、事件繁多,也成了了解這段歷史的難點,本文就帶大家簡答了解五胡十六國的歷史。

五胡,指的是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鮮卑,十六國指的是成漢、赫連夏、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涼、后涼、北涼、南涼、西涼,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成、夏、二趙、三秦、四燕、五涼。

除了上述十六國,還有不少割裂勢力,丁零族的翟魏、漢人冉閔的冉魏、氐族的仇池國、鮮卑慕容的西燕、漢人譙縱的譙蜀。這些勢力沒有收錄到崔鴻編撰的史書《十六國春秋》中,因此沒算到十六國中。

十六國中,先攪起風(fēng)云的是氐族李特。李特率領(lǐng)流民在關(guān)中、漢中作亂,后進入蜀地,將其一點點占據(jù)。李特死后,他的兒子李雄接過大權(quán),于306年稱帝,國號為成。后來成主皇帝李壽,改國號為漢,因此李氏的蜀地勢力,被稱為“成漢”。

成漢是西南割據(jù)勢力,對中原形勢影響不大,類似的還有五涼。五涼屬于西北勢力,圍繞涼州一帶先后形成的五個割據(jù)勢力。前涼由涼州大族漢人張氏所建,算是給北方漢人提供了一個棲息之地。西涼也是漢人建立的勢力,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

十六國勢力除了后趙、前秦,曾有過短暫的統(tǒng)一外,大多時候都是東西對峙的狀態(tài),而南方的東晉則忙于內(nèi)部的爭權(quán)奪利,南北處于一種詭異的“平衡”中。

五胡中率先建國的是匈奴劉淵,他以匈奴質(zhì)子的身份,長期生活于洛陽,有極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不僅熟悉晉朝的制度運作,還懂得利用人心。他將國號定為漢,還將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劉秀、漢烈祖劉備立為三祖,漢文帝劉恒、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漢顯帝劉莊、漢肅帝劉炟立為五宗,以拉攏漢人。

劉淵建立的漢制,為其他十六國勢力提供了經(jīng)驗,使得五胡勢力紛紛效仿,建立漢胡結(jié)合的“另類”勢力。到了第三位皇帝劉曜,他將國號漢改為趙,因此匈奴建立的漢國,又稱漢趙、前趙。

前趙的勢力范圍在關(guān)中、洛陽一帶,當(dāng)時的河北(幽州、并州)是羯族石勒的地盤。石勒一開始?xì)w附前趙,等到他吞并幽、并二州后,勢力漸...

查看詳情>>
7、

東晉皇帝個個早逝,看看他們是怎么駕崩的?

東晉
東晉皇帝
東晉皇帝列表
東晉皇帝簡介

你真的了解東晉皇帝短命嗎?公元317年,東晉建國,以士家大族為支撐的東晉王朝,于風(fēng)雨飄搖中,堅持了百年,終是于420年,被劉裕所滅。然而在這百年光景里,東晉朝廷竟出現(xiàn)了十一位帝王!如此多的皇帝,只能說明,帝王個個短命而亡。而東晉后期的帝王,則個個表演著花式駕崩。

前五帝的英年早逝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公元318年正式登基稱帝,然而朝政大權(quán)卻歸于瑯琊王氏集團,王敦叛亂之后,更是被徹底架空。司馬睿在位五年后,便因“政不由己出”,患上了抑郁癥,最后憋屈地病逝于宮中,享年四十七。此后的司馬氏皇帝,則個個短命。

司馬睿去世之后,皇太子司馬紹即皇帝位,是為晉明帝。司馬紹青年即位,然而卻有著雄心壯志,運籌帷幄,重用王導(dǎo),平定了王敦的叛亂,并維護了各門閥大族的和平,穩(wěn)定住了混亂的東晉朝廷。然而,本應(yīng)年少有為的司馬紹,卻在登基僅三年后,便病逝于東堂,享年二十七歲,可謂英年早逝。

司馬紹去世,年僅五歲的皇太子司馬衍即皇帝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司馬衍好不容易長大,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負(fù)的時候,卻于公元342年六月五日,突然感覺到身體不適,急忙下詔讓自己的親弟弟繼位,六日,安排輔政大臣人選,七日,便駕崩于西堂,享年二十二歲。

從發(fā)病,到安排繼承人和身后事,再到駕崩,司馬衍僅用了三天,便完成了皇位的交替過程。

晉康帝司馬岳從兄長手中接過皇位,卻心不在社稷,而特好書法,且造詣很深,代表作《陸女帖》,在位三年后,同樣青年早逝,駕崩于式乾殿,時年二十三歲。

司馬岳年輕去世,將皇位傳給了兩歲的太子司馬聃,太后褚蒜子臨朝攝政,然而,年紀(jì)輕輕的小皇帝,也淪為如同其祖父輩同樣的命運,十九歲之時,駕崩于顯陽殿。

東晉前五帝,除了司馬睿,個個英年早亡,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便突然去世。然而,后來的幾位帝王,個個上演奇葩駕崩方式。

將自己毒死的晉哀帝司馬丕:

司馬聃去世后,司馬衍長子司馬丕即位為帝,這位奇葩皇帝,專好長生不老之術(shù),聽從道士之言,斷谷絕粒,不吃飯,只服丹藥,結(jié)果藥性發(fā)作,中毒身亡,時年二十五歲,更沒有留下子嗣。

因痿疾被廢的皇帝司馬奕:

司馬丕死后,再由其親弟弟司馬奕繼位為帝,然而此時的大權(quán)臣桓溫完全掌控朝政,大有自立為帝的意愿,司馬奕沒有任何過失,桓溫便指責(zé)司馬奕陽痿不能生育子嗣,又偏愛男寵,后宮生的三個皇子,可能都不是司馬奕親生的,就這樣,逼著皇太后將司馬奕廢為東海王。

被氣死的皇帝司馬昱:

東晉皇帝短命,皇位又轉(zhuǎn)到司馬睿的幼子司馬昱身上,然而司馬昱登基,卻始終擔(dān)憂著桓溫會再次廢掉自己,在位僅僅八個月,便憂憤而死,就連臨死前寫的詔書,也被太原王氏王坦之撕毀,不得已重新寫過。

被被子捂死的皇帝司馬曜:

司馬昱被氣死后,其子司馬曜登基稱帝,在位期間,爆發(fā)了淝水之戰(zhàn),司馬氏皇權(quán)得以恢復(fù),司馬曜成東晉皇帝中最有實權(quán)的君主。

然而,司馬曜卻耽于享樂,沉湎酒色,又與司馬道子爭權(quán),朝政日趨昏暗。

一次司馬曜和張貴人喝酒,開玩笑說你年近三十...

查看詳情>>
8、

東晉這五位皇帝沒有活過三十歲,東晉皇帝為什么短命?

東晉
東晉皇帝
東晉皇帝列表
東晉皇帝簡介

不知道為什么 ,司馬家族好像是受到了詛咒一般,從東晉政權(quán)建立以后,當(dāng)上皇帝的人絕大部分都活不到30歲,只有簡文帝司馬昱活到了52歲,這在東晉王朝中是活的最長的一位皇帝,其次是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他在王敦控制下,整天悶悶不樂的還活到了46歲,那些想著要把東晉王朝好好治理起來的皇帝們,他們都沒有活過30歲。一起來看看那些短命的東晉皇帝簡介。

首先講的是司馬睿的兒子司馬昭他是東晉的第二任皇帝,他與自己的的父親不一樣,他不想在王敦的控制下當(dāng)一位傀儡皇帝,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去扳倒他,甚至自己孤身一人去王敦的軍營中偵查最后以強制弱,終于拿回屬于自己的權(quán)利,他這個人有勇有謀,很可惜老天不開眼,在他27歲的時因病去世,葬于武平陵。

第二位就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衍,他是在22歲時因病去的,死后葬于興平陵。因為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所以剛剛5歲的司馬衍登基當(dāng)了皇帝,號稱成帝,因為他當(dāng)皇帝的時候年紀(jì)很小,所以就不能管理朝中大事,因此他的母舅庚亮就控制了政權(quán),后來隨著年紀(jì)的增長,可是他的舅舅并沒有把政權(quán)交往給他,所以他就成了一位比他爺爺司馬睿還地道的傀儡皇帝

第三位是康帝司馬岳,他是成帝司馬衍同父同母的弟弟,在司馬衍去世后,掌管朝中大事的庚冰,也是成帝的小舅,他怕如果是成帝的兒子即位,那么他的親屬關(guān)系將遠(yuǎn)了一層,不方便他執(zhí)政,所以他在成帝生病的時候執(zhí)意要立成帝的弟弟司馬岳為儲君,那時成帝已是病入膏肓,他自己的兒子還很小,沒有辦法他只好遵從了庚冰的意見,立司馬岳為太子。司馬岳他以成帝弟弟的身份意外的得到了皇位,他自己內(nèi)心是十分狂喜,所以他對當(dāng)時提攜他的庚冰等人是十分的信任??墒强档鬯抉R岳在帝位了也僅僅座了2年,在他23歲的時候也是因病去世了,死后葬于崇平陵。

第四位是穆帝司馬聃,他是康帝的兒子,本來康帝病重時,庚冰與庚翼兩兄弟打算立元帝司馬睿小兒子司馬昱為皇帝的,可是中書監(jiān)何充建議立康帝的兒子司馬聃,司馬岳當(dāng)然是求之不得,后來庚冰兩兄弟也商量覺得還是一個小皇帝好控制,所以就同意讓司馬聃登基,司馬聃登基時才2歲由皇太后抱著舉行的登基大典。一直到他15歲時才開始他名義上的親征,實權(quán)仍操縱在那些大臣手中,在升平五年,年僅19歲的穆帝也是得病去世,死后葬于永平陵反正穆帝是至死也沒有親政過,沒有嘗過權(quán)利的滋味。

最后一位沒有活過30歲的皇帝是哀帝司馬丕,他是成帝司馬衍的長子,當(dāng)穆帝司馬聃死后,并沒有留下子嗣,所以司馬丕以正經(jīng)血統(tǒng)的有利條件當(dāng)上皇帝,司馬丕當(dāng)皇帝時已經(jīng)長成大人,可他并不事事以國事為重,他一直就偏信那些道士們的騙人鬼話,整天服用那些煉丹方士們所謂的仙丹,終有一天中毒死時25歲葬于安平陵。縱觀這些短命的皇帝,除了最后一位是自已找死的,其余那些都是病死的,這可能就是因為當(dāng)時的醫(yī)療條件不行,稍微一點炎癥發(fā)燒的,都沒有好的辦法最終導(dǎo)致這些皇帝的短命。

查看詳情>>
9、

從東晉皇帝列表看司馬家族的興衰,東晉的皇帝為什么都不出名?

東晉
東晉皇帝
東晉皇帝列表
東晉皇帝簡介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tǒng)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于六朝之一。

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丞相、疏族瑯琊王司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勛臣的一致?lián)泶鳎?17年三月在建業(yè)承制改元,即晉王位,改建業(yè)為建康,史稱東晉,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后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公元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shù)民族遷至中原,北人南遷,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晉元帝司馬睿

司馬睿(276年——322年),字景文,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懷帝任命他為鎮(zhèn)東大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軍事。

西晉滅亡后,公元317年,時為西晉丞相的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318年—322年在位6年,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憂憤而死,時年47歲。

晉明帝司馬紹

司馬紹(298年——325年),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長子,廟號肅宗,322年—325年在位4年,母親為代郡出身,他從小就聰明伶俐,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亂,鞏固了東晉的統(tǒng)治,在位期間曾經(jīng)中興,病死,終年27歲。

晉成帝司馬衍

司馬衍(321年——342年),字世根,漢族,明帝長子,明帝死后,司馬衍于325年10月19日繼位,由母親庾太后輔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導(dǎo)與庾亮輔政,325年—342年在位18年。

晉成帝在位期間,由于蘇峻與祖約的叛亂,宮城遷移至石頭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后才遷回建康。

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jīng)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于石虎,西元336年晉成帝頒布壬辰詔書,禁止豪族將領(lǐng)將山川大澤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342年晉成帝病死,終年21歲,葬于興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

晉康帝司馬岳

司馬岳(322年——344年),字世同,東晉的第四代皇帝,342年—344年在位2年,明帝的兒子,母庾文君,是晉成帝的同母弟弟,326年被封為吳王,后封瑯琊王,342年晉成帝死后,由于權(quán)臣庾冰與庾翼力主之故,晉康帝才得以用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帝位,344年患病身故,終年23歲,葬于崇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蔣山),其妻褚蒜子(崇德太后)生晉穆帝司馬聃,死后謚為康獻皇后。

晉穆帝司馬聃

司馬聃(343年——361年),康帝長子,344年由于晉康帝駕崩,2歲的他走向皇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后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344年—361年在位17年。

晉穆帝在為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于桓溫消滅了在四川立國的成漢,并且于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

查看詳情>>
10

東晉十一位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其他十位都不出名

東晉
東晉皇帝
東晉皇帝列表
東晉皇帝簡介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tǒng)治地區(qū)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jīng)內(nèi)部四分五裂。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后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11位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司馬睿,其他很少人知道,這是為何?東晉11位皇帝你認(rèn)識幾位?

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王朝開國皇帝,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炎的從子。他聽從王導(dǎo)建議,南渡建康,籠絡(luò)結(jié)交江左士族。永嘉之亂,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司馬睿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晉明帝司馬紹,東晉第二位皇帝,司馬睿的長子,性情孝順,文韜武略,聰明有機斷。他在位期間,成功制衡權(quán)臣世家,推動南方社會安定發(fā)展。平定王敦叛亂,重用王導(dǎo)為丞相,保持與江東士族和諧關(guān)系,穩(wěn)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對皇室權(quán)威影響深遠(yuǎn)。

晉成帝司馬衍,東晉第三位皇帝,司馬紹長子,即位時因年幼由其母臨朝聽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導(dǎo)與庾亮輔政,在位期間,由于蘇峻等叛亂,宮城一度遷移至石頭城,平亂后才遷回建康。他禁止豪族將領(lǐng)將土地私有化,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

晉康帝司馬岳,東晉第四位皇帝,司馬衍同母弟,歷任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侍中、司徒。晉成帝病重,在掌權(quán)的庾冰等人建議下,舍棄二子,立弟司馬岳為皇位繼承人,下詔讓司馬岳繼承帝位。司馬岳還是一位書法家,其代表作品《陸女帖》。

晉穆帝司馬聃,東晉第五位皇帝,司馬岳的長子,晉康帝去世,年僅兩歲的太子司馬聃即位,并由褚太后臨朝攝政,由司徒蔡謨與會稽王司馬昱輔政。太尉、征西將軍桓溫北伐關(guān)中,大敗前秦,還消滅了成漢,并且奪回洛陽,東晉的版圖有所擴大。

晉哀帝司馬丕,東晉的第六位皇帝,司馬衍的長子,晉穆帝去世,皇太后令司馬丕登基,改元隆和。司馬丕斷谷、餌藥以求長生,結(jié)果中毒,崇德太后臨朝攝政。司馬丕在位時期,太尉、征西將軍桓溫當(dāng)權(quán),幾次北伐,國家戰(zhàn)亂不斷,東晉已走向衰敗。

晉廢帝司馬奕,東晉第七位皇帝,司馬衍的次子,司馬丕同母弟,他是東晉唯一一位在位期間被廢黜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桓溫掌握朝政,有意廢掉司馬奕自立為皇帝,司馬奕本身并無過失可言,桓溫最終還是廢了司馬奕,降為東海王,一年后又降為海西公。

晉簡文帝司馬昱,東晉第八位皇帝,司馬睿幼子,司馬紹的異母弟,歷經(jīng)七朝。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名為皇帝,卻多受桓溫牽制,他引名士殷浩等輔政,企圖對抗威權(quán)日重的桓溫,殷浩反為桓溫所廢,在位僅八個月后,便因憂憤而崩。

晉孝武帝司馬曜,東晉第九位皇帝,司馬昱第六子,在謝安等的輔佐下,擊敗前秦大軍,贏得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司馬曜利用士族門閥人才斷層的空檔期,恢復(fù)司馬氏皇權(quán),并成為東晉開國江左以來最有權(quán)力的君主,但他耽于...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