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關于夏朝的建立有很多的爭議,那么它建立的時間你清楚嗎?
一直以來 ,關于夏朝起源于何時,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歷史教材上都聲稱,大禹在死前準備禪位給自己的副手伯益,他的兒子啟利用權勢殺死了伯益,于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夏朝,至此中國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第四個進入文明時代的國度。
不過近些年來,一些新的觀念不斷的改變著過去的傳統(tǒng)觀念。一方面是有些學者(主要是國外學者)認為夏朝的文明并不存在,理由是夏朝的考古遺址太少,不足以證明文明的存在,關于夏朝的存在更多的都是記載于古代史書中。同時全新的史料證明夏朝的起源應該從大禹時代就可以算了,而不是從他的兒子啟才開始。殺死伯益,破壞禪讓的這口黑鍋也應該從夏啟的身上摘下來。
一些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學者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并不奇怪,一方面在這些西方學者的眼中,整個世界的文明似乎都起源于歐洲,不愿承認其他地方的文明。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學者也不可能真的讀懂中國的歷史。
但是關于夏朝是否從大禹時代就已經建立了,大禹究竟在死前傳位給伯益還是啟,確實存在爭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從大禹時代開始,奴隸制國家的雛形逐漸形成,大禹的一系列舉措也確實把自己從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抬升為一個至高無上、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也逐漸把“公天下”轉變?yōu)椤凹姨煜隆薄?/strong>
大禹治水的功勞是不可否認的,盡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關于大禹的功績多多少少存在著夸大甚至是神化。但是因為治水的成功,讓黃河中下游的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加快了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表現出了非凡的領導能力,因勢利導的疏浚河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操勞,這為他贏得了眾多部落首領及其部眾的擁護,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大禹也初步確立了王權。
與此同時,大禹不斷的發(fā)動對三苗部落的征伐,通過大規(guī)模的征伐戰(zhàn)爭,大禹的王權不斷加強,后世的都城——陽城和陽翟實際上在大禹時代就建成了。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大禹在涂山(安徽蚌埠)召開大會,大會四方的諸侯(部落首領),各諸侯們紛紛朝貢,行臣服禮,效忠于大禹,隨后,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了九鼎,這是國家政權的象征。這一系列的舉措標志著夏朝實際上已經建立,至少一個“公天下”的夏朝已經建立了。
越來越多的文獻都顯示出在大禹死后,夏啟直接就繼承了王位,只是因為禪讓制的觀念還沒有完全消除,伯益曾經試圖與夏啟爭奪王位,被夏啟殺死,有扈氏起兵反對,夏啟率軍討伐,剿滅了有扈氏。
為了讓各部落承認世襲王權的繼承制度,夏啟在都城召集天下諸侯,舉行了盛大的“鈞臺之享”,奴隸制社會制度最終確定,國家機器開始強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最終誕生。
查看詳情>>與“關于夏朝的建立有很多的爭議,那么它建立的時間你清楚嗎?”相關的文章
夏朝建立時間是公元前21世紀,那夏朝是怎么慢慢建立起來的?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1世紀,共傳14代、17個王。夏朝的勢力和影響達到黃河南北,直到長江流域。
夏朝未年,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起來。到孔甲的四世孫桀(第十七個王)即位,他更加暴虐,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商湯乘機滅夏。占領夏朝的統(tǒng)治中心,滅掉夏朝的屬國。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zhàn)滅夏后,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wěn)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xù)500余年。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于牧野之戰(zhàn)被周武王擊敗后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fā)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tǒng)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符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fā)達的非中原文明。
商朝的勢力范圍大大超過了夏朝。《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
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陜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陜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陜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據《尚書商書》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卑诉w的地點,歷來說法不一。大體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圍。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于殷。
商朝五百年間曾多次遷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fā)現了殷墟,其他地方也發(fā)現商朝文化遺存。
關于商朝的信息多來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符號。
安陽的殷墟遺址于20世紀上半葉被發(fā)現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fā)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查看詳情>>與“夏朝建立時間是公元前21世紀,那夏朝是怎么慢慢建立起來的?”相關的文章
原來夏朝的起源是在這里,夏朝建立時間也是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 (夏統(tǒng)治者在位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xù)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chuàng)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qū)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qū)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guī)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中國傳統(tǒng)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fā)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唐朝張守節(jié)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后而得名?!跋摹笔菑摹坝邢闹印薄ⅰ按笙摹钡孛葑?yōu)椴柯涿?,遂成為國名? 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
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 。
夏族起源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lián)盟首領的頻繁戰(zhàn)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后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 :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后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秶Z·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鯀,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
查看詳情>>與“原來夏朝的起源是在這里,夏朝建立時間也是記載的第一個朝代”相關的文章
夏朝是怎么被建立起來的呢?他的建立時間你知道嗎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lián)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chuàng)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qū)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統(tǒng)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xù)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終將部落聯(lián)盟首領之位禪讓于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lián)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然而夏的統(tǒng)治并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fā)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zhàn)亂紛紛,最后被東夷的后羿奪取了統(tǒng)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后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tǒng)治者,終日沉溺于游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后,殺后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lián)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tǒng)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tǒng)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wěn)定時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tǒng)治,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lián)盟首領的頻繁戰(zhàn)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后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曰禹,為夏后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查看詳情>>與“夏朝是怎么被建立起來的呢?他的建立時間你知道嗎”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