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與其說藺相如完璧歸趙,不如說他是完璧毀趙
完璧歸趙的故事講的就是秦昭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fù)Q一塊和氏璧,藺相如帶著玉前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秦昭王不愿意用城池交換,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帶回國的故事。
對歷史稍微熟悉一點的人都知道,秦昭王可以說是一代雄主,比后來統(tǒng)一六國的秦始皇還要重要些,秦始皇橫掃六合之前所奠定的大勢講的就是秦昭王,他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而他居然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換一塊玉?這玉真的很重要嗎?在秦昭王眼中可能這塊石頭比不上半塊城池。
而且那個時候的秦國可以說上下的人都盯著秦王,要是有一項決策失誤,那非議不是一般的大。所以,秦昭王在用十五座城池?fù)Q和氏璧的決策上,大臣肯定是知道的,但是這么荒誕的事情,大臣知道還不阻止,那么肯定是有利可圖。
而當(dāng)時整個戰(zhàn)國的格局是,秦趙的和平已經(jīng)保持了20年,而這個和平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趙武靈王對秦昭襄王有恩,秦武王駕崩后,秦國內(nèi)部爭權(quán)奪位十分嚴(yán)重,而秦昭王這個時候還是趙國的質(zhì)子,趙武靈王在向秦國施威的同時,也送了秦昭王回國登基,
二:趙武靈王時期,趙國實力大增,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趙國在當(dāng)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這也是趙國的一種威懾。
所以,秦趙兩國才會在這20年來一直保持和平。
在趙惠文王繼位后,趙國的實力不但沒有增強,反倒是逐漸衰敗,尤其是在燕國伐齊的時候,秦國知道,他們的機會來了。
燕國伐齊這場戰(zhàn)爭直接導(dǎo)致齊國一蹶不振,秦國在失去了被合縱打壓的風(fēng)險之后,將目光放在了楚國和趙國身上。
要想擊敗楚國,秦國要做的就是穩(wěn)住趙國,于是“完璧歸趙”這件事就這么發(fā)生了。所以秦昭王的目的不是為了和氏璧,而是一次外交的試探。
平時我們說道完璧歸趙,都是形容藺相如的口才的,外交從來都不是吃一頓飯那么簡單,這也是戰(zhàn)爭的一種形式。
秦昭王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試探藺相如,他眼中是整個天下,他要的目的是穩(wěn)住趙國,不讓趙國干涉他伐楚的這件大事,所以他不會選擇背信棄義來騙一塊石頭!而藺相如眼中只有趙王和和氏璧!他看不到其他事情,只是以為秦昭王想要“免費”獲得和氏璧,而不費一兵一卒,所以在宴會上,秦昭王后悔的時候,藺相如也是猜到了,但是藺相如“眼光”太短了,沒有看到秦昭王的狼子野心。
所以在后世的時候,很多學(xué)者在研究了各種歷史之后,紛紛表示:藺相如自告奮勇拿著和氏璧前去面見秦王,簡直愚昧至極!因為藺相如所沒考慮到的事情,在第二年直接應(yīng)驗了,秦昭王的狼子野心也顯現(xiàn)了出來。
所以藺相如雖然完璧歸趙了,但是相安無事20年后,在完璧歸趙的第二年,秦國就開始對趙國的全面征伐,這也導(dǎo)致了趙國之后的滅亡。
查看詳情>>與“與其說藺相如完璧歸趙,不如說他是完璧毀趙”相關(guān)的文章
我們這樣看藺相如完璧歸趙是勝利,但其實背后是滿滿的秦國的伎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古人展現(xiàn)智慧的小故事,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于藺相如的“完璧歸趙”了。
在這個故事中,藺相如憑借一己之力,有勇有謀,斗敗了“狡猾貪婪”的秦昭襄王,保住了趙國的寶玉——和氏璧。這看似是有勇有謀的藺相如跟不懷好意的秦王的一場對峙并且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反而給趙國留下巨大隱患,藺相如真的贏了么?
公元前二三八年,趙國的趙惠文王從楚國得到了一塊絕世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之后,便做出了一個舉動:
“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
趙王接到信后,就和群臣商議對策,他們知道狡詐如秦王,一定不會真心地以城換玉,但是此時秦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如果不把和氏璧交出去,又怕開罪秦王,導(dǎo)致兩國交戰(zhàn),趙國遭殃。一時間,趙王陷入兩難的境地。
這時,宦官令繆賢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給趙王,說藺相如愿意前去獻玉,并且還可以保住趙國顏面。趙王應(yīng)允,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大殿之上,他佯裝進獻,等到快到秦王跟前的時候,卻突然怒發(fā)沖冠,指責(zé)秦王不講誠信,要將和氏璧撞碎。
秦王怕他真的沖動毀玉,只好讓人拿出地圖,給藺相如看那答應(yīng)的十五座城池。但藺相如也知道這不過是緩兵之計,于是提出讓秦王齋戒五日之后,再將玉送上。
后來宴會一結(jié)束,他就安排人將玉璧送回趙國。等后秦王的設(shè)九賓之宴,再次要求他交出玉時,藺相如不卑不亢,要求先割城,后交玉,否則就是殺了自己也不會屈服?!妒酚洝酚涊d說: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秦王并沒有太過于生氣,反而“投降認(rèn)輸”,承認(rèn)藺相如的厲害,打殺了藺相如也無濟于事。還不如放他回去呢!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眾所周知,《史記》采用的是春秋筆法,里面的每一個字背后都包含深意。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經(jīng)被送回趙國后,他們的反應(yīng)實在耐人尋味。
各位讀者仔細想一下,如果秦王真的是狡猾貪婪的人,受到藺相如這么大的“侮辱”,會輕易饒了他嗎?怎么還有心情跟群臣“相視而嘻”?想必更多的就是計謀得逞后的會心一笑,以及對這個藺相如的嘲笑罷了!
再者說,秦王事后閉口不提和氏璧的事情,說明什么問題呢?秦王根本不是想要和氏璧,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試探趙國的虛實罷了!表面上藺相如贏了,保全了和氏璧,變現(xiàn)的把某些秦王想知道的事情告訴了趙王,因此秦王才是這件事背后最陰險之人。
可能有人會懷疑,如果想要攻打直接打就好了,為什么要借著和氏璧的理由來試探呢?這其實跟當(dāng)時的局面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秦國在經(jīng)歷了商鞅變法,張儀連橫伐交等一些強國政策之后,此時的實力已經(jīng)是其他諸侯國難以望其項背的。等到秦昭王這代時,前幾任秦王東征西討,幾乎已經(jīng)兼并了大多數(shù)諸侯國,只剩下了楚國和趙國。由于當(dāng)時秦昭王將注意力集中到了趙國身上,想要攻打趙國。
而此時趙國的情況不容樂觀。前一任的趙王——趙武靈王,他是...
查看詳情>>與“我們這樣看藺相如完璧歸趙是勝利,但其實背后是滿滿的秦國的伎倆”相關(guān)的文章
藺相如自己也沒想到完璧歸趙卻成為了趙國滅亡的導(dǎo)火索
完璧歸趙,讓藺相如好不風(fēng)光,官職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藺相如上任后卻既無富國之舉,亦無強兵之策,只是躺在完璧歸趙的功勞簿上睡大覺,直到亡國,恐怕趙惠文王的子孫們也不知道為何有先王培養(yǎng)的如此良相也敵不過秦。竊以為,完璧歸趙乃是秦王設(shè)計的一個圈套,故意成全藺相如,使趙國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推出本文:秦之良謀——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讓藺相如好不風(fēng)光,官職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藺相如上任后卻既無富國之舉,亦無強兵之策,只是躺在完璧歸趙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直到亡國,恐怕趙惠文王的子孫們也不知道為何有先王培養(yǎng)的如此良相也敵不過秦。
故,完璧歸趙乃是秦王設(shè)計的一個圈套,故意成全藺相如,使趙國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當(dāng)時秦根本沒有攻趙的計劃,只是找法子試探一下情況。“藺相如者,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因此在趙王遇到找上門的麻煩時,受人之薦藺相如憑勇氣“奉璧西入秦”。
后來的結(jié)果趙王盡管很有面子,但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沒有引起重視。
藺相如完璧歸趙使用的全是下三爛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裝,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送回趙國,這樣不僅沒有解決趙國原來面臨的危機,反而把問題激化了。
趙本懼秦,擔(dān)心懷璧而遭兵禍,藺相如一騙秦王說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挾,再騙秦王齋戒五日,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才肯獻璧。
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騙卻未發(fā)兵攻趙,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秦本無意因璧攻趙,趙枉作杞人憂天了。
趙以璧為寶,秦以天下為寶。
說以城換璧,只不過借此考察趙國國情,意在試探。
秦王沒有怒殺藺相如,更說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這是他在玩外交游戲。而對這些,趙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悅之中,根本沒有往深處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讓藺相如成功,來滅趙的實力。秦王志在天下,豈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統(tǒng),區(qū)區(qū)一璧何患不入秦庭。
得民心者得天下,藺相如以此游說秦王。
為一璧而棄十五城子民,這樣天下皆怨秦重璧而輕民。
民心失,天下失,一塊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奪一璧而激怒趙,趙必然舉國相抗,此為明君不取。
如此闡明利害,未必不能完璧歸趙。
從事情發(fā)展的始末看,秦并無奪璧之意,猶如下棋閑處落子,看看對方反應(yīng)而已。
而秦所懼者,廉頗也。
藺相如不過機鋒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閑處落子,造成其才能勝過廉頗的假象,達到趙相秦用之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設(shè)計之下,藺相如官至相國,而趙走向衰亡。
可以設(shè)想,如果將澠池會與荊軻刺秦時的環(huán)境相比較,藺相如能夠成功的可能幾乎為零,但是他卻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史載,在秦國國君的宮殿里,連衛(wèi)士都是列于階下,不奉詔不準(zhǔn)上殿,以荊軻之勇尚且血濺秦庭。
而澠池會上戒備森嚴(yán),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環(huán)列的武士,難免令人生疑。
藺相如兩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這在談笑間殺人數(shù)萬的霸主眼里,可謂之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
何況,六國皆稱秦為虎狼之國,豈會被一個文官嚇倒...
查看詳情>>與“藺相如自己也沒想到完璧歸趙卻成為了趙國滅亡的導(dǎo)火索”相關(guān)的文章
大家都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但故事的后面發(fā)生了什么你知道嗎?
相信很多人在學(xué)生時代,都會對一篇課文《將相和》留下深刻印象。這篇文章取材于《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由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會、廉頗負(fù)荊請罪等幾個段落組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藺相如,被塑造為一個智勇雙全、膽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韓非子》記載,楚國人卞和善于鑒賞玉石,他在荊山得到了一塊價值連城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厲王。誰知楚厲王有眼無珠,認(rèn)為卞和是個騙子,一怒之下砍了卞和的左足。卞和不死心,楚武王繼位后,他再次拿著這塊玉去找楚武王獻寶,楚武王仍然把他當(dāng)成騙子,又砍了他的右腳。
楚文王登基后,聽說了這件事,下令找來卞和,把璞玉破開后,里面果然是一塊舉世罕見的美玉。楚文王重賞卞和,把這塊美玉雕琢為一件玉器,命名為“和氏璧”。戰(zhàn)國時期,“和氏璧”輾轉(zhuǎn)流落到趙國,被趙惠文王收藏。
當(dāng)時秦國非常強大,秦昭王聽說此事后,想得到“和氏璧”,于是派遣使者來告知趙惠文王,表示秦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為代價,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非常緊張,如果貿(mào)然答應(yīng),又怕秦國言而無信,拿走“和氏璧”卻不肯交出城池。如果拒絕,又怕惹怒秦國,給其以開戰(zhàn)的口實,左右斟酌好不為難。
這時,大宦官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一個人。此人在繆賢家里當(dāng)門客,名叫藺相如。藺相如為人膽識過人,智勇雙全,可以讓他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有望解決此事。趙惠文王一聽,急忙召見藺相如,與他商討此事。藺相如沉吟片刻后說:“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藺相如認(rèn)為,秦國聲稱愿意用15座城池?fù)Q取“和氏璧”,雖然其心難測,但表面上顯得很有誠意,無可指摘。如果趙國貿(mào)然拒絕,則趙國理虧,會授人以柄。如果趙國給了秦國玉璧而秦國沒有交出城池,那么理虧的是秦國。
藺相如以非凡的勇氣,帶著和氏璧前去出使秦國,相機行事。他見到秦昭王后,秦昭王拿著“和氏璧”贊不絕口,交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觀,卻絕口不提城池的事。
藺相如見勢不妙,聲稱“和氏璧”上有一處瑕疵,巧妙地又把璧拿了回來。他拿著璧站到柱子旁邊,讓秦昭王當(dāng)眾說清楚愿意用哪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如果要搶奪的話,他就當(dāng)場把“和氏璧”摔碎,大家誰也別想要。
秦昭王無奈,只得拿來地圖,故作姿態(tài)指指點點,一一指出用來交換“和氏璧”的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察言觀色,知道秦國毫無誠意,于是又提出條件,說“和氏璧”乃國之重寶,秦昭王應(yīng)該齋戒五日,舉行盛大交結(jié)儀式,他才肯把璧交出來。秦昭王無奈,一一照辦。
藺相如回到館舍,立即讓手下人喬裝改扮,懷揣“和氏璧”連夜送回趙國。五日后他再次面見秦昭王,聲稱他已經(jīng)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如果秦國真有誠意,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如果秦國先行割讓城池,趙國絕不敢不交出和氏璧。
秦昭王一聽,才知道上了當(dāng),秦國想巧取豪奪“和氏璧”的計劃徹底落空。秦昭王故作大度,以上賓之禮招待藺相如,藺相如圓滿完成使命,回到趙國。
藺相如“完璧歸趙...
查看詳情>>與“大家都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但故事的后面發(fā)生了什么你知道嗎?”相關(guān)的文章
為什么可以說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作用實際上非常?。?/p>
完璧歸趙,算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機智勇敢,面對秦王也絲毫不懼,而故事中的秦王則是個無惡不作,欺軟怕硬的無恥之徒,甚至還想強行昧下和氏璧,為世人所不齒。
故事中的秦王,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秦昭襄王,秦國也就是在秦昭襄王手上得到了最強力的發(fā)展,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做了巨大的貢獻。
雄才大略,用來形容這位秦王一點也不為過。
說到這,有些人可能就疑問了,既然秦昭襄王如此厲害,為何還會出現(xiàn)完璧歸趙這樣的事情呢?
完璧歸趙前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
完璧歸趙前后分別發(fā)生過兩件影響整個戰(zhàn)國格局的事件,一個是樂毅伐齊事件,一個是鄢郢之戰(zhàn)。
前者是齊國的衰敗之戰(zhàn),后者是楚國的衰敗之戰(zhàn),完璧歸趙就發(fā)生在這兩者之間,你說完璧歸趙是為了和氏璧?顯然不會。
秦國想要統(tǒng)一天下,需要擊敗三座大山,他們分別是齊國、楚國和趙國。樂毅伐齊以后,齊國被燕國險些滅國,哪怕隨后田單成功復(fù)國了,齊國也難以再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都開始對齊國落井下石,包括趙國和秦國。
齊國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于是齊國便派出了說客,對趙王曉之以情,動之以禮,放棄了對齊國的進攻。
趙王的舉動,使得秦昭襄王開始慌了。
上面說了,齊國、趙國和楚國是秦國必須擊敗的三座大山,現(xiàn)在好不容易擊敗了一座,另一座卻突然放棄了對齊國的軍事行動,這不得不讓秦昭襄王感到擔(dān)憂,因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biāo),就是楚國(當(dāng)然,這是從后來秦國的軍事行動中得出的結(jié)論)。
本來一切準(zhǔn)備就緒,趙國卻突然不打齊國了,秦昭襄王有理由相信,是趙王察覺到了秦國的野心。
如果在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趙國和楚國聯(lián)合對秦國兩面夾擊,那么秦國的損失就大了。
因此,為了試探趙王的心思,就有了這完璧歸趙。
事實上,從整個完璧歸趙來看,藺相如的作用實際上非常小。在趙國剛剛受到秦國以城換璧請求的時候,藺相如的諫言是:秦國強大,趙國不能違背他們的請求。
可是到了秦國以后,藺相如不僅欺騙秦王,還偷偷把和氏璧運回了國內(nèi)。注意,藺相如在秦國的所有所作所為,其基礎(chǔ)都是藺相如的臆想,秦昭襄王可從來沒有否認(rèn)過以城換璧。
因此,如果秦昭襄王真的是單純地想要和氏璧,光是這個借口就足矣。
而藺相如最后之所以能夠安全將和氏璧帶回國內(nèi),且沒被秦國攻打,這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秦昭襄王本來的意思就不在和氏璧上。
他只是想看看趙王究竟敬畏不敬畏秦國,一旦趙王同意了秦昭襄王這種以城換璧的無理請求,秦昭襄王的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了。
而藺相如正好促成了這件事情。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可以說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作用實際上非常???”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