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先秦]左丘明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臧僖伯諫曰:
“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
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
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
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亂政亟行,所以敗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
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
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公曰:
“吾將略地焉。
”遂往,陳魚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
“公矢魚與棠。
”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臧僖伯諫觀魚譯文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span>春天,隱公準備到棠地觀看漁民捕魚。臧僖伯進諫說:“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講習祭祀軍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禮器和兵器,那么,國君就不要親自去接觸它。國君是把民眾引向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人。所以,講習大事以法度為準則進行衡量,叫做‘軌’,選取材料制作器物以顯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軌物,叫做亂政。屢屢亂政,這就是所以敗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獵活動,都是在農(nóng)閑時節(jié)進行,并(借這個機會)講習軍事。每三年演練一次,回國都要對軍隊進行休整。并要到宗廟進行祭告,宴飲慶賀,清點軍用器物和獵獲物。(在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要(使車馬服飾旌旗等)文彩鮮艷,貴賤分明,等級井然,少長有序:這都是講習大事的威儀啊!鳥獸的肉不能拿來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齒骨角和毛羽不能用來制作軍事器物,這樣的鳥獸,君主就不會去射它,這是自古以來的規(guī)矩?。≈劣谏搅执傻奈锂a(chǎn),一般器物的材料,這都是仆役們?nèi)ッ睿嘘P(guān)官吏按職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應(yīng)涉足的事。”

公曰:“吾將略地焉?!彼焱?,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隱公說:“我準備到那里去巡視?!庇谑蔷腿チ耍ㄌ牡兀?,讓漁民把各種漁具都擺出來捕魚,他在那里觀賞。僖伯推說有病沒有隨同前往。

書曰:“公矢魚于棠?!狈嵌Y也,且言遠地也。《春秋》上說:“隱公在棠地陳設(shè)漁具?!保ㄟ@是說他棠地觀魚這一行為)不合禮法啊,并且說他去的地方遠離國都。

臧僖伯諫觀魚注解

1
春:指魯隱公五年(前)春季。
2
公:指魯隱公。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按《春秋》和《左傳》的編著體例,凡是魯國國君都稱公,后邊《曹劌論戰(zhàn)》等篇均如是。魯國是姬姓國,其開國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其地在今山東西南部。
3
如:往。往。
4
棠:也寫作唐,魯國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通“漁”,動詞,捕魚。魯孝公之子魯惠公之兄魯隱公之伯父,名彄(又作“驅(qū)”“弓區(qū)”)(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縣),伯為排行,僖是謚號。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臧哀伯或臧孫達),達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孫。講習,訓練。指祭祀和軍事活動等。材料,原料。指祭祀所用的器具與軍事物資。指行動。納入。法度和準則。計量。軌則,法度。通“彰”,彰明,發(fā)揚。物之有華飾者又彩色也,五彩相間曰采。多次,屢次。指春天打獵。蒐,搜尋,謂搜尋不產(chǎn)卵未懷孕的禽獸。指夏天打獵,謂捕獵傷害莊稼的禽獸。指秋天打獵。狝,殺,謂順秋天肅殺之氣,進行捕獵活動。指冬天打獵。狩,圍守,謂冬天各種禽獸都已長成,可以不加選擇地加以圍獵。“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云云,說明我們的先民在狩獵活動中已有生態(tài)平衡意識,也同時說明大凡有組織的狩獵活動,都帶有軍事演習的性質(zhì),并不單單是為狩獵而狩獵。指練兵比武等軍事演習活動。整頓部隊。古代的一種禮儀活動。凡盟會外交和重大軍事行動結(jié)束以后,都要告于宗廟,并舉行宴會予以慶賀。指軍用車輛器物和戰(zhàn)斗中的俘獲等。表明。服飾旌旗等的顏色花紋。裝入,陳列。古代舉行祭祀活動時用以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激矢及物曰射。材木樵薪之類。菱芡魚龜之類。材資也。本指奴隸,這里指做各種雜務(wù)的仆役。到外地巡視。陳設(shè),張設(shè)也。推說有病。古代分言“疾”和“病”,輕者為“疾”,重者為“病”。指《春秋》。通“施”,實施,陳設(shè)。隱公在棠陳列漁具。

臧僖伯諫觀魚賞析

讀罷此文,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魯隱公作為一國之君,到棠地看看漁民怎樣捕魚,有什么了不得,也值得這位臧大夫大驚小怪,還要苦口婆心、掰開揉碎地講那么多大道理?難道國君連這點自由也沒有嗎?馬克思主義認為:分析、考察和認識任何一種歷史現(xiàn)象,都必須把該歷史現(xiàn)象放回到產(chǎn)生它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臧僖伯之所以諫阻隱公到棠地觀魚,是因為隱公這一活動,不符合那個時代一個國君應(yīng)該遵循并身體力行的行為規(guī)范。不符合,就會“亂政”;而屢屢“亂政”,就會導(dǎo)致國家的敗亡。況且,隱公遠離國都,到棠地觀魚,并非為了體察民情,更不是與民同樂,而僅僅是他本人的一種游樂活動。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不敢對臧僖伯的諫言說一個“不”字,最后不得不以“吾將略地焉”為借口,堅持到那里尋樂去。

這篇諫辭的最大特點,是緊緊圍繞著一個“禮”字展開勸諫,從觀點到為闡明觀點所舉述的諸多理由及作為論據(jù)的事物和行為,都沒有稍稍離開這個“禮”字。也就是說,沒有稍稍離開制約當時國君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另一個也很明顯的特點是,勸諫的緣起雖然是“公將如棠觀魚”,勸諫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隱公“如棠觀魚”,但諫辭中對此事卻不著一語。這不單單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這種表達法反映出進諫者進諫的著眼點,并不在于隱公“如棠觀魚”這一具體行為,而是當時的整個禮制。如果隱公聽了臧僖伯這番諫辭明白了“禮”對他的制約性,“如棠觀魚”這種“非禮”的事自然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臧僖伯諫觀魚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隱公五年》。這一年(前718年)的春天,魯隱公要到棠地觀看漁民怎樣捕魚。魯國大夫臧僖伯從傳統(tǒng)的為君之道出發(fā),認為國君的根本責任是管好國家大事,而且任何舉措都必須合乎“古制”和國君的行為規(guī)范,否則就會“亂政”,而屢屢“亂政”,國家就會敗亡。正是出于這么一種認識,他從對國君和國家的責任感出發(fā),進諫隱公,勸阻他到棠地觀魚。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左丘明
左丘明[先秦]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更多

左丘明的詩(共37首詩)
  • 《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zhàn)。
    曹劌請見。
    其鄉(xiāng)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
    “何以戰(zhàn)?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zhàn)。
    戰(zhàn)則請從。
    ”   公與之乘。
    戰(zhàn)于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
    “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
    “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
    “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
    “夫戰(zhàn),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小惠未徧一作“未遍”,通假字)
    查看譯文
  •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
      夜縋而出。
    見秦伯曰: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還也。
    ”亦去之。
    查看譯文
  • 《鄭伯克段于鄢/多行不義必自斃》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愛共叔段,欲立之。
    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公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通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通避]害?
    ”對曰:
    “姜氏何厭[通饜]之有!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公曰: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
    公子呂曰: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
    若弗與,則請除之。
    無[通毋]生民心。
    ”公曰:
    “無庸,將自及。
    ”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
    子封曰:
    “可矣,厚將得眾。
    ”公曰:
    “不義不暱(昵),厚將崩。
    ”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
    “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稱鄭伯,譏失教也;
    謂之鄭志。
    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
    公問之,對曰: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公曰: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潁考叔曰:
    “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曰:
    “君何患焉?
    若闕[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公入而賦: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
    “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
    “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詩》曰:
    ‘孝子不匱,永錫[通賜]爾類。
    ’其是之謂乎!
    查看譯文
  • 《周鄭交質(zhì)》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王貳于虢,鄭伯怨王。
    王曰:
    “無之。
    ”故周鄭交質(zhì)。
    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鄭交惡。
      君子曰:
    “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
    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
    《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查看譯文
  • 《石碏諫寵州吁》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
    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
    又娶于陳,曰厲媯。
    生孝伯,蚤死。
    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
    “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驕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來,寵祿過也。
    將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猶未也,階之為禍。
    夫?qū)櫠或?,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
    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君人者,將禍是[通“事”]務(wù)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查看譯文
  • 夏人歌
    佚名佚名〔先秦〕
    江水沛兮。
    舟楫敗兮。
    我王廢兮。
    趣歸于薄。
    薄亦大兮。
    四牡蹺兮。
    六轡沃兮。
    去不善而從善。
    何不樂兮。
  • 蓼蕭
    佚名〔先秦〕
    蓼彼蕭斯,零露湑兮。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斯,零露濃濃。
    既見君子,鞗革忡忡。
    和鸞雍雍,萬福攸同。
  • 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 祭公諫征犬戎
    佚名〔先秦〕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
    “不可。
    先王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
    觀則玩,玩則無震。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
    ‘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
    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
    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wù)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wù),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
    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是先王非務(wù)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
    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
      有不祭,則修意;
    有不祀,則修言;
    有不享,則修文;
    有不貢,則修名;
    有不王,則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
    ‘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吾聞夫犬戎樹槨,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 楚童謠
    先秦無名〔先秦〕
    楚王渡江得萍實。
    大如斗。
    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

古詩大全

http://m.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6cd43ac9a46cd/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