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近現代]司馬遷

孔子曰:
“六藝于治一也。
《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
“天道恢恢,豈不大哉!
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
淳于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
”王曰: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fā)兵加齊。
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王曰:
“先生少之乎?
”髡曰:
“何敢!
”王曰:
“笑豈有說乎?
”髡曰:
“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
‘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
’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
髡辭而行,至趙。
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
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悅,置酒后宮,召髡賜之酒。
問曰:
“先生能飲幾何而醉?
”對曰:
“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
“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
其說可得聞乎?
”髡曰:
“賜酒大王之前,執(zhí)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
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時賜馀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
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覩,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
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
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
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
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
齊王曰:
“善。
”乃罷長夜之飲,為髡為諸侯主客。
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滑稽列傳譯文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抖Y》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碧饭唬骸疤斓阑只?,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孔子說:“六藝對于治國的作用是一致的。《禮》用來節(jié)制人們的行為,《樂》用來啟發(fā)和諧的感情,《書》用來敘述史事,《詩》用來表達情思,《易》用來演繹神妙的變化,《春秋》用來闡發(fā)微言大義?!碧饭f:天道是那樣廣闊,難道還不大嗎?說話隱約委婉而切中事理,也可以解除紛擾。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庇谑悄顺T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淳于髡是齊國的“招女婿”。個子不到七尺,辭令機智善辯,幾次出使諸侯國,從沒有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歡隱語,愛恣意作樂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國事托付給卿大夫。官吏們怠工腐化,諸侯國一起來犯,齊國即將危亡,就在朝夕之間了,左右沒有一個敢諫諍的。淳于髡用隱語來勸說:“國內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大王的宮庭里,三年不飛也不鳴叫,大王可知道這鳥是為什么?”威王說:“這鳥不飛則罷,一飛就直沖云天;不鳴叫則罷,一鳴叫就震驚世人?!庇谑巧铣偌骺h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重振軍威出戰(zhàn)。諸侯國一時震驚,都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從此聲威盛行三十六年。這事記在《田敬仲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發(fā)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家娖渌终擢M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庇谑驱R威王乃益赍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齊威王八年,楚國對齊國大舉進攻。齊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帶上贈送的禮品黃金百斤、車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帶子全都斷了。齊王說:“先生嫌它少嗎?”淳于髡說:“怎么敢呢?”齊王說:“那你的笑難道有什么可說的嗎?”淳于髡說:“剛才臣子從東方來,看見大路旁有祭祈農事消災的,拿著一只豬蹄,一盂酒,禱告說:‘易旱的高地糧食裝滿籠,易澇的低洼田糧食裝滿車,五谷茂盛豐收,多得裝滿了家?!甲右娝玫募榔飞俣胍玫降亩啵栽谛λ??!庇谑驱R威王就增加贈禮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一百套。淳于髡辭別動身,到了趙國。趙王給他精兵十萬,戰(zhàn)車一千乘。楚國聽到消息,連夜撤兵離去。

威王大悅,置酒后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蓖踉唬骸跋壬嬕欢范?,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zhí)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時賜馀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覩,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毖圆豢蓸O,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齊威王大為高興,在后宮辦了酒席,召見淳于髡賞他喝酒。問道:“先生能喝多少才醉?”回答說:“臣子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蓖跽f:“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奧妙能聽聽嗎?”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zhí)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后邊,髡心里害怕跪倒喝酒,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父來了嚴肅的客人,髡用袖套束住長袖,彎腰跪著,在前邊侍候他們喝酒,不時賞我點多余的清酒,我舉起酒杯祝他們長壽,起身幾次,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沒見面了,突然相見,歡歡喜喜說起往事,互訴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如果是鄉(xiāng)里間的節(jié)日盛會,男女坐在一起,酒喝到一半停下來,玩起六博、投壺,自相招引組合,握了異性的手不受責罰,盯著人家看也不受禁止,前有姑娘掉下的耳飾,后有婦女丟失的發(fā)簪,髡私心喜歡這種場面,喝到大概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兒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兒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住髡而送走其他客人。女子的薄羅衫兒解開了,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當這個時刻,髡心里最歡快,能喝到一石。所以說酒喝到頂就要做出亂七八糟的事,樂到了頂就要生悲,世上所有的事都是這樣?!闭f的是不能到頂,到頂就要走下坡路的道理,用來諷諫的。齊威王說:“說得好!”就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用淳于髡擔任諸侯主客的職務。王室宗族舉辦酒宴,淳于髡常在一旁陪飲。

滑稽列傳注解

1
六藝:指儒家經典《六經》,即下文列舉的《禮》、《樂》、《書》、《詩》、《易》、《春秋》。
2
《禮》:《禮經》?!秲x禮》、《周禮》、《禮記》合稱《三禮》。秦朝焚書,《樂經》亡,只剩下《五經》?!稌洝?,也稱《尚書》,相傳為孔子編訂,記載自帝堯至秦穆公的史料。《詩經》,相傳孔子刪詩,選三百○五篇成書?!兑捉洝罚卜Q《周易》。根據魯國史料修成的編年斷代史(起于前722年,迄于前481年)。相傳是孔子作。
3
天道:我國古代哲學術語,天的法則。
4
恢恢:寬廣貌?!按居凇敝赵从谥艹踔链呵锏拇居趪ń裆綎|安丘縣東北)。
5
贅婿:舊時男子因家貧賣身給人家,得招為婿者,稱為贅婿。也泛指“招女婿”。
6
七尺:周尺比今尺短,七尺大約相當于今1。60米左右。
7
隱:隱語,不直接說出本意而借別的詞語來暗示的話。
8
卿大夫:周代國王及諸侯的高級臣屬。卿的地位高于大夫,常掌握國政和統(tǒng)兵之權。
9
蜚:通“飛”?!按篪B三年不飛又不鳴”的隱語,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時伍舉就曾用過。戰(zhàn)國秦漢時縣的行政長官名稱。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10
《田完世家》: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11
車馬十駟:指車十乘。古代一車配四馬(駟)為一乘。
12
索:盡。古代祈求農事順利、無災無害的祭祀活動。
13
甌窶:狹小的高地。
14
篝:竹籠。
15
污邪:地勢低下、容易積水的劣田。
16
赍:以物贈人。
17
溢:通“鎰”,古以二十兩為一溢。
18
御史:秦以前的御史為史官,漢代御史也有掌糾察、治獄的。司馬遷所指似是后者。
19
帣:通“絭”,束衣袖。
20
韝:臂套。
21
鞠:彎屈。
22
六博:古代博戲,兩人對局,各執(zhí)黑白棋六子。具體玩法見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招魂篇》引《古博經》。
23
投壺:古代游戲,宴飲時用矢投入一定距離外的酒壺,以投中多少定勝負,負者罰酒。
24
曹:游戲時的分組。
25
眙:直視。泛指香氣。薌,五谷的香氣。
26
諸侯主客:簡稱“主客”,戰(zhàn)國齊設置的官名,掌諸侯朝聘之事。
27
嘗:通“?!?。

滑稽列傳賞析

《史記·滑稽列傳》記了淳于髡、優(yōu)孟、優(yōu)旃三人的故事,但對三人活動的年代,記載了有明顯的矛盾和錯誤。如說淳于髡是齊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時人,優(yōu)孟是楚莊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時人,優(yōu)旃是秦時人,秦亡(前206年)后歸漢,數年而卒??墒窃瓊鲄s又說淳于髡后百余年有優(yōu)孟,優(yōu)孟后二百余年有優(yōu)旃。這是太史公的疏忽。本篇只選了淳于髡的傳。

“滑稽”一詞的古義與今義并不全同。古義有多義性,屈原在《楚辭·卜居》中使用它帶著貶義,有圓滑諂媚的意思;司馬遷在《滑稽列傳》里使用它帶著褒義,有能言善辯,善用雙關、隱喻、反語、婉曲等修辭手法的意思。這兩種意義與今義都不盡相同,但又都有語義發(fā)展上的相承關系。

滑稽列傳解析

  《史記·滑稽列傳》記了淳于髡、優(yōu)孟、優(yōu)旃三人的故事,但對三人活動的年代,記載了有明顯的矛盾和錯誤。如說淳于髡是齊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時人,優(yōu)孟是楚莊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時人,優(yōu)旃是秦時人,秦亡(前206年)后歸漢,數年而卒??墒窃瓊鲄s又說淳于髡后百余年有優(yōu)孟,優(yōu)孟后二百余年有優(yōu)旃。這是太史公的疏忽。本篇只選了淳于髡的傳。

  “滑稽”一詞的古義與今義并不全同。古義有多義性,屈原在《楚辭·卜居》中使用它帶著貶義,有圓滑諂媚的意思;司馬遷在《滑稽列傳》里使用它帶著褒義,有能言善辯,善用雙關、隱喻、反語、婉曲等修辭手法的意思。這兩種意義與今義都不盡相同,但又都有語義發(fā)展上的相承關系。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近現代]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更多

司馬遷的詩(共24首詩)
  •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
    “茍富貴,無相忘。
    ”傭者笑而應曰: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乃謀曰: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等死,死國可乎?
    ”陳勝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吳廣以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陳勝﹑吳廣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眾耳。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zēng魚腹中。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大楚興,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nìng有種乎!
    ”徒屬皆曰:
    “敬受命。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qí。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jì,功宜為王。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jiān)諸將以西擊滎陽。
    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
    嬰后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
    至陳,陳王誅殺葛嬰。
    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吳廣圍滎陽。
    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
    陳王征國之豪杰與計,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
    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fā)以擊楚大軍,盡敗之。
    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
    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余日。
    章邯擊,大破之。
    周文自剄,軍遂不戰(zhàn)。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馀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
    柱國曰:
    “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立之。
    ”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武臣等家屬宮中,而封耳子張敖為成都君,趣趙兵,亟入關。
    趙王將相相與謀曰:
    “王王趙,非楚意也。
    楚已誅秦,必加兵於趙。
    計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也。
    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不敢制趙。
    若楚不勝秦,必重趙。
    趙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燕故貴人豪杰謂韓廣曰:
    “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
    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原將軍立為燕王。
    ”韓廣曰:
    “廣母在趙,不可。
    ”燕人曰:
    “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
    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安敢害將軍之家!
    ”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
    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當此之時,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
    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
    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寧陵君咎為魏王。
    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
    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
    使者五反,陳王乃立寧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
    周市卒為相。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
    “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
    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于陳王。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于敖倉。
    與戰(zhàn),田臧死,軍破。
    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
      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
    铚人伍徐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伍徐軍皆散走陳。
    陳王誅鄧說。
      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于郯。
    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jiān)郯下軍。
    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
    告軍吏曰:
    “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
    ”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擊陳,柱國房君死。
    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
    陳王出監(jiān)戰(zhàn),軍破,張賀死。
      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
    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倉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以陳為楚。
      初,陳王至陳,令铚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
    留已徇南陽,聞陳王死,南陽復為秦。
    宋留不能入武關,乃東至新蔡,遇秦軍,宋留以軍降秦。
    秦傳留至咸陽,車裂留以徇。
      秦嘉等聞陳王軍破出走,乃立景駒為楚王,引兵之方與,欲擊秦軍定陶下。
    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并力俱進。
    齊王曰:
    “聞陳王戰(zhàn)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
    ”公孫慶曰:
    “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
    且楚首事,當令于天下。
    ”田儋誅殺公孫慶。
      秦左右校復攻陳,下之。
    呂將軍走,收兵復聚。
    鄱盜當陽君黥布之兵相收,復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
    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
      陳勝王凡六月。
    已為王,王陳。
    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
    “吾欲見涉。
    ”宮門令欲縛之。
    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
    陳王出,遮道而呼涉。
    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
    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
    “夥頤!
    涉之為王沉沉者!
    ”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
    客出入愈益發(fā)舒,言陳王故情。
    或說陳王曰:
    “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
    ”陳王斬之。
    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
    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
    陳王信用之。
    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
    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
    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
    猶未足恃也。
    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
    吾聞賈生之稱曰:
      “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飄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不铦于鉤戟長鎩也;
    適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索隱述贊】天下匈匈,海內乏主,掎鹿爭捷,瞻烏爰處。
    陳勝首事,厥號張楚。
    鬼怪是憑,鴻鵠自許。
    葛嬰東下,周文西拒。
    始親朱房,又任胡武。
    伙頤見殺,腹心不與。
    莊賈何人,反噬城父!
    查看譯文
  • 《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項羽大怒曰: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范增說項羽曰: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
    急擊勿失!
    ”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
    “毋從俱死也。
    ”張良曰:
    “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驚,曰:
    “為之奈何?
    ”張良曰:
    “誰為大王此計者?
    ”曰:
    “鯫生說我曰: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故聽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為之奈何?
    ”張良曰:
    “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沛公曰:
    “君安與項伯有故?
    ”張良曰: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曰:
    “孰與君少長?
    ”良曰:
    “長于臣。
    ”沛公曰: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張良出,要項伯。
    項伯即入見沛公。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沛公曰:
    “諾。
    ”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不如因善遇之。
    ”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
    “君王為人不忍。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
    壽畢,曰: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
    “諾。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樊噲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噲曰:
    “此迫矣!
    臣請入,與之同命。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項王按劍而跽曰:
    “客何為者?
    ”張良曰: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項王曰:
    “壯士,賜之卮酒。
    ”則與斗卮酒。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項王曰:
    “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項王曰:
    “壯士!
    能復飲乎?
    ”樊噲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懷王與諸將約曰: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曰:
    “坐。
    ”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樊噲曰: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于是遂去。
    乃令張良留謝。
    良問曰:
    “大王來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會其怒,不敢獻。
    公為我獻之。
    ”張良曰:
    “謹諾。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張良入謝,曰:
    “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
    “唉!
    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屬今為之虜矣!
    ”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查看譯文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
    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璧有瑕,請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何者?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王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
    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計曰: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遂行。
    相如從。
    廉頗送至境,與王決曰:
    “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
    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秦瑟。
    ”趙王鼓瑟。
    秦御史前書曰:
    “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前曰: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秦王怒,不許。
    于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
    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
    “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
    “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之群臣曰: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藺相如亦曰: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宣言曰:
    “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查看譯文
  • 《五帝本紀贊》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查看譯文
  • 《項羽本紀贊》
    太史公曰:
    吾聞之周生曰:
    “舜目蓋重瞳子。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
    何興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查看譯文
  • 六言詩
    孔融孔融〔近現代〕
    漢家中葉道微。
    董卓作亂乘衰。
    僭上虐下專威。
    萬官惶布莫違。
    百姓慘慘心悲。
  • 琴歌二首
    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近現代〕
    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皇。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 孔雀東南飛
    漢無名氏〔近現代〕
    序曰: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
    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心中??啾?。
    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
    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疋,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
    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共事二三年,始而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
    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
    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
    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赴府。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
    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
    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
    物物各具異,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于今無會因。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上堂謝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
    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
    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
    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
    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
    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
    誓天不相負,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
    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
    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
    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
    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
    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叮嚀,結誓不別離。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
    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
    豈合令郎君?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
    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
    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
    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
    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
    謝家事夫君,中道還兄門。
    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
    雖與府吏約,后會永無緣。
    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
    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
    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云。
    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
    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
    躑躅青驄馬,流蘇金縷鞍。
    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疋,交廣市鮭珍。
    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廳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
    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
    自君別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府吏謂新婦,賀君得高遷。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執(zhí)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
    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
    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暗暗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古詩十九首
    漢無名氏〔近現代〕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
  • 杜鵑
    張衡張衡〔近現代〕
    猛為春歸苦口嘶,桐花滿地綠蔭齊。
    自從康節(jié)先生后,孤汝天津故意啼。

古詩大全

http://m.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69a43ac9a469a/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