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司馬遷

孔子曰:
“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氏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dāng)是之時(shí),吏治若救火揚(yáng)沸,非武健嚴(yán)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職矣。
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下士聞道大笑之”。
非虛言也。
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酷吏列傳序譯文

孔子曰:“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崩鲜戏Q:“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薄胺钭陶?,盜賊多有?!碧饭唬盒旁帐茄砸?!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dāng)是之時(shí),吏治若救火揚(yáng)沸,非武健嚴(yán)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薄跋率柯劦来笮χ?。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dǎo)百姓,用刑法來整治百姓,百姓雖能免于犯罪,但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導(dǎo)百姓,用禮教來統(tǒng)一他們的言行,百姓們就既懂得羞恥又能使人心歸服。”老子說:“最有道德的人,從不標(biāo)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標(biāo)榜自己沒有離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嚴(yán)酷,盜賊就愈多?!碧饭f:這些說得都對!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壞的本源。從前在秦朝時(shí)國家的法網(wǎng)很嚴(yán)密,但是奸詐欺偽的事經(jīng)常發(fā)生,最為嚴(yán)重的時(shí)候,上下互相推諉責(zé)任,以致于國家無法振興。在當(dāng)時(shí),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揚(yáng)湯止沸一樣無濟(jì)于事;倘不采取強(qiáng)硬嚴(yán)酷的手段,如何能勝任其職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種情況下,一味講道德的人便要失職了。所以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和別人一樣,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發(fā)生!”老子說:“下愚之人聽人講起道德就大笑?!边@不是假話。漢朝初年,修改嚴(yán)厲的刑法,改為寬松的刑法,廢除法律繁雜之文,改為簡約樸實(shí)的條文,法網(wǎng)寬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魚,而官吏的政績卻很顯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為,百姓平安無事。由此看來,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在于道德,而不是嚴(yán)酷的刑法。

酷吏列傳序注解

1
導(dǎo):引導(dǎo)?!墩撜Z》作“道”,通“導(dǎo)”。
2
政:政令。
3
齊:整齊。此為約束之意。
4
免:免于死罪。
5
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壞毛病而走上正路。“格、革,音義并同,當(dāng)訓(xùn)為革。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德?!吧系碌娜?,因任自然,不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德。因此。實(shí)際上是有德的。道德低下的人。竟謂執(zhí)守形式上的德。沒有實(shí)際的德。越發(fā)嚴(yán)酷。章,通“彰”,此為森嚴(yán)酷烈的意思??尚虐?。這些話。
6
具:工具。
7
制治:管理政治。
8
清:政治清明。
9
濁:政治污濁。
10
昔:從前。此指秦朝。
11
網(wǎng):法網(wǎng)。奸邪欺詐。
12
萌起:不斷產(chǎn)生。
13
極:極點(diǎn),指情況最嚴(yán)重之時(shí)。
14
遁:欺瞞。
15
振:振作。
16
救火揚(yáng)沸:意謂無濟(jì)于事。按“救火”是負(fù)薪救火?!皳P(yáng)沸”。是揚(yáng)湯(熱水)止沸(熱水)。
17
武?。?/span>強(qiáng)健有力。
18
嚴(yán)酷:指嚴(yán)厲的法令。
19
惡:何。
20
溺其職:喪失其職。
21
聽訟: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論語·顏淵》篇。
22
吾:孔丘自稱。
23
猶人:與別人相等。
24
下士:愚蠢淺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古代有梭角的酒器。通“圓”。按這句喻漢代的法制較秦代有重大變化??诚?。
25
雕:指雕刻的花紋。本。此指本來的狀態(tài)。此句說漢代法律重視本質(zhì),不重形式。
26
吞舟之魚:指大魚。此句言漢法寬疏。
27
吏治:官吏的治績。純厚盛美。太平無事。艾,通“乂”。
28
彼:指寬厚。
29
此:指酷刑。

酷吏列傳序賞析

  司馬遷親身受過酷吏的殘害。本文是《酷吏列傳》的序,表明了司馬遷反對嚴(yán)刑峻法,實(shí)行德政的主張。這篇序言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用孔子、老子的話,闡明了道義的重要作用。第二層從“太史公曰”到“非虛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觀點(diǎn),并進(jìn)一步發(fā)展了自己反對嚴(yán)刑峻法的主張。第三層從“漢興”到結(jié)尾,用漢初刑法寬簡、風(fēng)氣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實(shí),從正面證明德治的重要性。這篇序文的結(jié)構(gòu)很嚴(yán)謹(jǐn),尤其是前后呼應(yīng),善于運(yùn)用對比手法。文章一開頭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話,提出論點(diǎn),然后用暴秦的事實(shí)來論證這一論點(diǎn)。接著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話來闡明自己的觀點(diǎn)。最后以漢初的事例正面論證自已的觀點(diǎn),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結(jié)論。漢初的事例與秦亡的史實(shí),形成鮮明對比,暗中又與武帝時(shí)的弊政形成對比,還與篇首孔子、老子的觀點(diǎn)相呼應(yīng)。全文論點(diǎn)與論據(jù)緊密配合,層層深入。太史公是不贊成用嚴(yán)刑峻法和酷吏來治國的,于是他在開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話。太史公認(rèn)為,法令刑法只不過是治理國家的一個(gè)工具,并不是把國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作者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近現(xiàn)代]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xué)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shí)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dá)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更多

司馬遷的詩(共24首詩)
  •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shí),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
    “茍富貴,無相忘。
    ”傭者笑而應(yīng)曰: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乃謀曰:
    “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
    等死,死國可乎?
    ”陳勝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xiàng)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xiàng)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吳廣以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陳勝﹑吳廣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眾耳。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zēng魚腹中。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大楚興,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nìng有種乎!
    ”徒屬皆曰:
    “敬受命。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xiàng)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qí。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dú)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
    數(shù)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jì)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將軍身被堅(jiān)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jì,功宜為王。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dāng)此時(shí),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jiān)諸將以西擊滎陽。
    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dāng)此時(shí),楚兵數(shù)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shù)。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qiáng)為楚王。
    嬰后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qiáng),還報(bào)。
    至陳,陳王誅殺葛嬰。
    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吳廣圍滎陽。
    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
    陳王征國之豪杰與計(jì),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xiàng)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xí)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
    行收兵至關(guān),車千乘,卒數(shù)十萬,至戲,軍焉。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chǎn)子生,悉發(fā)以擊楚大軍,盡敗之。
    周文敗,走出關(guān),止次曹陽二三月。
    章邯追敗之,復(fù)走次澠池十余日。
    章邯擊,大破之。
    周文自剄,軍遂不戰(zhàn)。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馀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
    柱國曰:
    “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立之。
    ”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武臣等家屬宮中,而封耳子張敖為成都君,趣趙兵,亟入關(guān)。
    趙王將相相與謀曰:
    “王王趙,非楚意也。
    楚已誅秦,必加兵於趙。
    計(jì)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也。
    趙南據(jù)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不敢制趙。
    若楚不勝秦,必重趙。
    趙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燕故貴人豪杰謂韓廣曰:
    “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
    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原將軍立為燕王。
    ”韓廣曰:
    “廣母在趙,不可。
    ”燕人曰:
    “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
    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dú)安敢害將軍之家!
    ”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
    居數(shù)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當(dāng)此之時(shí),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shù)。
    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
    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寧陵君咎為魏王。
    時(shí)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
    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
    使者五反,陳王乃立寧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
    周市卒為相。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
    “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
    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quán),不可與計(jì),非誅之,事恐?jǐn) ?br>”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xiàn)其首于陳王。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于敖倉。
    與戰(zhàn),田臧死,軍破。
    章邯進(jìn)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
      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jiǎng)e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
    铚人伍徐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伍徐軍皆散走陳。
    陳王誅鄧說。
      陳王初立時(shí),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于郯。
    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jiān)郯下軍。
    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
    告軍吏曰:
    “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
    ”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擊陳,柱國房君死。
    章邯又進(jìn)兵擊陳西張賀軍。
    陳王出監(jiān)戰(zhàn),軍破,張賀死。
      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
    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倉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fù)以陳為楚。
      初,陳王至陳,令铚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guān)。
    留已徇南陽,聞陳王死,南陽復(fù)為秦。
    宋留不能入武關(guān),乃東至新蔡,遇秦軍,宋留以軍降秦。
    秦傳留至咸陽,車裂留以徇。
      秦嘉等聞陳王軍破出走,乃立景駒為楚王,引兵之方與,欲擊秦軍定陶下。
    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并力俱進(jìn)。
    齊王曰:
    “聞陳王戰(zhàn)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
    ”公孫慶曰:
    “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
    且楚首事,當(dāng)令于天下。
    ”田儋誅殺公孫慶。
      秦左右校復(fù)攻陳,下之。
    呂將軍走,收兵復(fù)聚。
    鄱盜當(dāng)陽君黥布之兵相收,復(fù)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復(fù)以陳為楚。
    會項(xiàng)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
      陳勝王凡六月。
    已為王,王陳。
    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
    “吾欲見涉。
    ”宮門令欲縛之。
    自辯數(shù),乃置,不肯為通。
    陳王出,遮道而呼涉。
    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
    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
    “夥頤!
    涉之為王沉沉者!
    ”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
    客出入愈益發(fā)舒,言陳王故情。
    或說陳王曰:
    “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
    ”陳王斬之。
    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
    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
    陳王信用之。
    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高祖時(shí)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
    地形險(xiǎn)阻,所以為固也;
    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
    猶未足恃也。
    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
    吾聞賈生之稱曰:
      “秦孝公據(jù)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dāng)是時(shí)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dāng)此之時(shí),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jìn)。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飄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強(qiáng)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bào)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不铦于鉤戟長鎩也;
    適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shí)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索隱述贊】天下匈匈,海內(nèi)乏主,掎鹿?fàn)幗?,瞻烏爰處?br>陳勝首事,厥號張楚。
    鬼怪是憑,鴻鵠自許。
    葛嬰東下,周文西拒。
    始親朱房,又任胡武。
    伙頤見殺,腹心不與。
    莊賈何人,反噬城父!
    查看譯文
  • 《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xiàng)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xiàng)羽曰:
    “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jì)霝橄?,珍寶盡有之。
    ”項(xiàng)羽大怒曰: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dāng)是時(shí),項(xiàng)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范增說項(xiàng)羽曰:
    “沛公居山東時(shí),貪于財(cái)貨,好美姬。
    今入關(guān),財(cái)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
    急擊勿失!
    ”  楚左尹項(xiàng)伯者,項(xiàng)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張良是時(shí)從沛公,項(xiàng)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
    “毋從俱死也。
    ”張良曰:
    “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驚,曰:
    “為之奈何?
    ”張良曰:
    “誰為大王此計(jì)者?
    ”曰:
    “鯫生說我曰: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故聽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xiàng)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為之奈何?
    ”張良曰:
    “請往謂項(xiàng)伯,言沛公不敢背項(xiàng)王也。
    ”沛公曰:
    “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
    ”張良曰:
    “秦時(shí)與臣游,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曰:
    “孰與君少長?
    ”良曰:
    “長于臣。
    ”沛公曰: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張良出,要項(xiàng)伯。
    項(xiàng)伯即入見沛公。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
    “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xiàng)伯許諾,謂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
    ”沛公曰:
    “諾。
    ”于是項(xiàng)伯復(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bào)項(xiàng)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不如因善遇之。
    ”項(xiàng)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至鴻門,謝曰: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xiàng)王曰: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xiàng)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項(xiàng)王、項(xiàng)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xiàng)王默然不應(yīng)。
    范增起,出召項(xiàng)莊,謂曰:
    “君王為人不忍。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
    壽畢,曰: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xiàng)王曰:
    “諾。
    ”項(xiàng)莊拔劍起舞,項(xiàng)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樊噲?jiān)唬?br>“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噲?jiān)唬?br>“此迫矣!
    臣請入,與之同命。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xiàng)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項(xiàng)王按劍而跽曰:
    “客何為者?
    ”張良曰: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項(xiàng)王曰:
    “壯士,賜之卮酒。
    ”則與斗卮酒。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項(xiàng)王曰:
    “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項(xiàng)王曰:
    “壯士!
    能復(fù)飲乎?
    ”樊噲?jiān)唬?br>“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懷王與諸將約曰: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xiàng)王未有以應(yīng),曰:
    “坐。
    ”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xiàng)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樊噲?jiān)唬?br>“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于是遂去。
    乃令張良留謝。
    良問曰:
    “大王來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xiàng)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會其怒,不敢獻(xiàn)。
    公為我獻(xiàn)之。
    ”張良曰:
    “謹(jǐn)諾。
    ”當(dāng)是時(shí),項(xiàng)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dú)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qiáng)、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張良入謝,曰:
    “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謹(jǐn)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項(xiàng)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dú)去,已至軍矣。
    ”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
    “唉!
    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xiàng)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屬今為之虜矣!
    ”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查看譯文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dòng)谥T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
    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shí),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計(jì)未定,求人可使報(bào)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jì)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jì),大王亦幸赦臣。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強(qiáng)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璧有瑕,請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
    ‘秦貪,負(fù)其強(qiáng),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何者?
    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據(jù),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shí)不可得,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xiàn)。
    趙王送璧時(shí)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qiáng)奪,遂許齋王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jiān)明約束者也。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且秦強(qiáng)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
    今以秦之強(qiáng)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臣請就湯鑊。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jì)議之。
    ”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
    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
    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計(jì)曰: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遂行。
    相如從。
    廉頗送至境,與王決曰:
    “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
    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秦瑟。
    ”趙王鼓瑟。
    秦御史前書曰:
    “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前曰: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秦王怒,不許。
    于是相如前進(jìn)缻,因跪請秦王。
    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
    “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
    “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之群臣曰: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藺相如亦曰: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dòng)。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宣言曰:
    “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
    相如每朝時(shí),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獨(dú)畏廉將軍哉?
    顧吾念之,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查看譯文
  • 《五帝本紀(jì)贊》
      太史公曰:
    學(xué)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dú)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fēng)教固殊焉。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shí)時(shí)見於他說。
    非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jì)書首。
    查看譯文
  • 《項(xiàng)羽本紀(jì)贊》
    太史公曰:
    吾聞之周生曰:
    “舜目蓋重瞳子。
    ”又聞項(xiàng)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
    何興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查看譯文
  • 思奉車子侯歌
    劉徹劉徹〔近現(xiàn)代〕
    嘉幽蘭兮延秀。
    蕈妖淫兮中溏。
    華斐斐兮麗景。
    風(fēng)徘徊兮流芳。
    皇天兮無慧。
    至人逝兮仙鄉(xiāng)。
    天路遠(yuǎn)兮無期。
    不覺涕下兮沾裳。
  • 酸棗令劉熊碑詩
    蔡邕蔡邕〔近現(xiàn)代〕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理財(cái)正辭。
    束帛戔戔。
    夢刻像。
    鶴鳴一震。
    天臨保漢。
    實(shí)生勛。
    明試賦授。
    夷夏已親。
    嘉錫來撫。
    潛化如神。
    其神伊何。
    靈不傷人。
  • 贈(zèng)婦
    秦嘉秦嘉〔近現(xiàn)代〕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憂艱常早至,歡會??嗤怼?br>念當(dāng)奉時(shí)役,去爾日遙遠(yuǎn)。
    遣車迎子還,空往復(fù)空返。
    省書情凄愴,臨食不能飯。
    獨(dú)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
    長夜不能眠,伏枕獨(dú)展轉(zhuǎn)。
    憂來如循環(huán),匪席不可卷。
  • 臨終詩
    孔融孔融〔近現(xiàn)代〕
    言多令事敗。
    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
    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
    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
    浮云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
    華繁竟不實(shí)。
    人有兩三心。
    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
    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
    長寢萬事畢。
  • 論功歌詩
    班固班固〔近現(xiàn)代〕
    后土化育兮四時(shí)行。
    修靈液養(yǎng)兮元?dú)飧病?br>冬同云兮春霡霂。
    膏澤洽兮殖嘉谷。

古詩大全

http://m.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69843ac9a469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