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作于 順治十一年(1654年)。明清易代之際, 陳恭尹尚年少,父親陳邦彥即因抗清而殉難。年長后,他曾任南明永歷帝的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永歷政權(quán)失敗后,避跡隱居,誓不事清。他的詩激昂盤郁,沉摯懇切,與 屈大均、梁佩蘭并稱「 嶺南三家」。他的詩多寫亡國之痛、黍離之悲,這首詩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內(nèi)容評析]開頭兩句蒼涼沉郁,感慨遙深,為全詩奠定了悲壯的基調(diào)。詩人登上崖門山,聽到蕭蕭的風(fēng)聲,似乎又見到了風(fēng)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國家局勢;看見兩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現(xiàn) 陸秀夫從容抱帝赴海的悲壯景象。南宋的這一幕在幾百年后,南明又再次重演,怎能不使詩人悲慟萬分?「至今悲」三字,點(diǎn)明了詩人不是在單純吊古,而更是在傷今,語極渾厚有力。
第三句詩人借望帝的傳說抒寫亡國之痛。三忠祠的荒涼的大殿上,猛然傳來一聲杜鵑的啼叫,驟然令詩人想起其聲中的亡國哀思,因而悲不自勝。下句「十載愁人拜古祠」,大殿只有杜鵑聲,而無人聲,可見人們已久不來祭拜了。他們或是忘卻了這三位英烈,或是迫于高壓不敢來此。從清兵入關(guān)(順治二年)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這十年中,詩人時時刻刻是個「愁人」,是為故國憂愁的人。這句將詩人謁祠的用心昭示于讀者:正是為了一釋十年的愁苦,使愁懷有一慟之處??!
五六句變客觀敘事為主觀抒情?!负K虚T分上下」,是說波濤洶涌、橫無際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處尚有上、下海門之別;「江山無地限華夷」緊對上句,大好的錦繡河山被異族占領(lǐng),以至于無法分別華、夷的界限。這兩句即景成對,表現(xiàn)了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極大義憤,又能屬對工切,是詩中警句,后世多重視和稱譽(yù)。
最后兩句,詩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跡激勵自己,永葆節(jié)志。永歷帝失敗之后,陳恭尹曾避于 江漢一帶,現(xiàn)返回廣東,故曰「停舟」;雖然結(jié)束了避難逃離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滿了艱難險(xiǎn)厄。即便如此,詩人也決不改變初衷?!肝废蛏n苔讀舊碑」是說自己懼怕去誦讀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對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樣舍身明志,卻茍活于世深感不安。這是詩人的自責(zé)之詞,但茍活尚且不安,屈節(jié)當(dāng)然更不可能,所以,這句也表明了詩人誓不與清統(tǒng)治者合作的決心。
這首詩在韻腳的使用上很有特點(diǎn),韻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懇摯的語境,再加上詩人那沉重壓抑的情感,使全詩從內(nèi)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統(tǒng)一和較強(qiáng)的藝術(shù)效果。
[難詞注釋]①崖門:即崖門山,在廣東新會縣南海中,南宋末年為抗元的最后據(jù)點(diǎn)。三忠祠是為紀(jì)念民族英雄 文 天祥、陸秀夫和張世杰所建的祠堂。②望帝:又名杜宇,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國亡身死,化為杜鵑鳥,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聲令人痛楚酸惻。
[url=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5/55/55d/55d07/55d07011.htm]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5/55/55d/55d07/55d07011.htm[/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