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黃河·莫把阿膠向此傾譯文
黃河·莫把阿膠向此傾注解
黃河·莫把阿膠向此傾背景
唐代科舉考試到了晚唐時期,日益腐敗??荚噧H僅成形式,科場舞弊成風,出身寒門和正直的士子,即使才學再好,也難中舉。羅隱本名羅橫,從二十八歲起,就考進士,一直考了十次以上,考到五十五歲,始終不能被錄取。羅隱在年輕時詩名就傳遍各地,但他常在詩中譏刺腐敗的朝政,得罪了大官,這是考試落第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羅隱又不屑于使用投靠巴結當權人物的手法,所以屢試屢敗。他絕望了,氣憤之下,改名為羅隱,回到家鄉(xiāng)杭州,再也不到長安考試。詩人因為有了這段痛苦經歷,對唐朝的科舉制度深惡痛絕,看透了科舉的本質,于是寫下《黃河》一詩。
黃河·莫把阿膠向此傾賞析
羅隱的這首《黃河》,表面上借用黃河的特點和典故來對其施以賦詠之辭,實則為借事寓意,對唐末昏暗的社會現(xiàn)實作了真實寫照,尤其是大力抨擊和諷刺了唐代腐敗的科舉制度,令士心為之一振。這在此類詩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首聯(lián)“莫把阿膠向此傾”其意為即使用再多阿膠也無法將黃河之渾濁澄清,純?yōu)橥絼跓o功之舉,以此為喻,暗示當時科舉取士之虛偽?!按酥刑煲夤屉y明”當時奸邪當道,以曲求通之事舉不勝舉,誰能真正明了天意。將諷喻之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言論大膽而尖銳。 頷聯(lián)兩句,作者進一步描畫科舉場中的黑暗。詩人巧妙地把這兩層意思聯(lián)系起來,馳聘想象,寫道:“解通銀漢應須曲?!北砻嫔鲜钦f黃河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為它河道曲折??墒恰般y漢”在古人詩詞又常用來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這句的真實意思是說,能夠通到皇帝身邊去的(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高官顯位),必是運用“曲”的手段,即不正當的手段。唐代科舉考試,特別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學問,而是看士子有沒有投奔巴結當權人物的本領,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敗的。古人誤以為黃河發(fā)源于昆侖山,所以作者說它“才出昆侖便不清”。這也是有寓意的?!袄觥蓖般y漢”一樣,是指朝廷豪門貴族甚至當朝皇帝。因為那些被提拔薦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與貴族、大臣私下里勾結,一出手就不干不凈,正如黃河在發(fā)源地就已經污濁了一樣。 頸聯(lián)兩句,其間包含了兩個典故,從具體層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漢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時的誓詞,意為保王公貴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張騫尋黃河源頭遇仙之事。兩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門士子想要出將入相是比登天還難的。此句從另一個側面再次抨擊了社會的不公,懷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聯(lián)的“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一聲無奈的感嘆,憤意難平,是對上天的控訴,是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是對整個社會的失望。由此可見,詩人雖然句句明寫黃河,卻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罵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貼切。這和羅隱十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的痛苦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尾聯(lián)“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币宦暉o奈的感嘆,憤意難平,是對上天的控訴,是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是對整個社會的失望。由此可見,詩人雖然句句明寫黃河,卻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罵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貼切。這和羅隱十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的痛苦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這首詩藝術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第一,詩人拿黃河來諷喻科舉制度,構思巧妙;其次,句句緊扣黃河,而又句句別有他指,手法也頗為高明。詩人對唐王朝科舉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
作者簡介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http://m.meilook.com.cn/shici_view_99da7243ac99da72/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