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的意思
本來面目
(1) 固有的樣子
⒈ 佛教語。指人本有的心性。
引《壇經(jīng)·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br />亦省作“本面”。 清李颙《學髓》:“水澂則珠自現(xiàn),心澂則性自朗,故必以靜坐為基……虛明寂定為本面?!?/span>
⒉ 原來的樣子。
引宋蘇軾《老人行》:“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br />明李贄《與周友山書》:“即日加冠畜髮,復完本來面目。”
《紅樓夢》第五八回:“他這本來面目極好,倒別弄緊襯了?!?br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七》:“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span>
佛教用語。指人固有的心性、本分。
【解釋】本來:原來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語;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來的樣子。
【出處】宋 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p>
【示例】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魯迅《且介亭雜文 門外文談》)
【近義詞】廬山真面目、真相大白
【反義詞】涂脂抹粉、喬裝打扮、面目全非、聳人聽聞、惺惺作態(tài)
【語法】本來面目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于人與事物。
字義分解
(1)(名)草木的莖或根
(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對):忘~|兵民是勝利之~。
(3)(名)(~兒)本錢;本金:下~兒|夠~兒。
(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
(5)(名)本來;原來:~意|~想不去。
(6)(形)自己方面的:~廠|~校|~國。
(7)(形)現(xiàn)今的:~年|~月。
(8)(動)按照;根據(jù):~著政策辦事。
(9)(名)(~子、~兒)把成沓的紙裝訂在一起而成的東西:書~|戶口~兒。
(10)(名)(~子、~兒)版本:刻~|抄~|稿~。
(11)(名)(~兒)演出的底本:話~|劇~。
(12)(名)封建時代指奏章:修~(擬奏章)。
(13)(名)(~兒)量詞。ɑ)用于書籍簿冊:五~書|兩~兒帳。b)用于戲曲:頭~《西游記》。c)用于一定長度的影片:五~書|兩~兒帳。b)用于戲曲
1. ?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亦喻書信來往)。
2. ?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來。向來。
3. ?現(xiàn)在以后,未到的時間:來年。將來。來日方長。
4. ?用在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后面,表示約略估計:二百來頭豬。
5. ?做某個動作:胡來。
6. ?用在動詞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來動腦筋。
7. ?用在動詞后,表示做過(一般均可用“來著”):昨天他哭來。
8. ?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的趨向:上來。
9. ?表示發(fā)生:暴風雨來了。
10. ?在數(shù)詞一、二、三后面,表示列舉理由:這臺收錄機一來音質(zhì)好,二來價錢便宜,我就買了。
11. ?用做詩、歌詞中的襯字:八月里來桂花香。
12. ?表示語氣,歸去來兮!
13. ?姓。
(1)(名)頭的前部;臉:~孔。
(2)(動)向著:背山~水。
(3)(名)物體的表面;有時特指某些物體的上部的一層:水~|地~|桌~|~兒。
(4)(動)當面:~談|~洽。
(5)(名)東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層或紡織的正面:鞋~|~兒。
(6)(名)幾何學上稱線移動所成的形跡;有長有寬;沒有厚:平~|~積。
(7)(名)部位或方面:正~|片~。
(8)(助)方位詞后綴:上~|前~|外~|西~。
(9)(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鏡子。
(10)(量)用于會見的次數(shù):一~鏡子。
(11)(名)糧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麥磨成的粉:白~|豆~。
(12)(名)(~兒)粉末:藥~兒。
(13)(名)面條:掛~|切~。
(14)(形)〈方〉指某些食物纖維少而柔軟:~瓜。
(1)(名)眼睛:有~共睹|歷歷在~。
(2)(動)〈書〉看:~為奇跡。
(3)(名)大項中再分的小項:項~|細~|綱舉~張。
(4)(名)目錄:書~|藥~|劇~。
(5)(名)生物學中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鳥綱中有雁形目、雞形目等。目以下為科。
最近文章
http://m.meilook.com.cn/ciyu_view_9bac9c43ac9bac9c/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